磁灶苏垵“黑茶古”技艺 入选泉州市级“非遗”
晋江新闻网3月29日讯 昨日,记者从晋江磁灶镇获悉,磁灶传统手工制陶技艺、磁灶苏垵“黑茶古”传统手工制陶技艺日前正式入选为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据介绍,磁灶传统手工制陶技艺可追溯至西晋武帝泰始元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其制作的陶器曾经远销海外。泉州古代外销陶瓷博物馆就设于磁灶,全国文保单位金交椅山古窑址是“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考察点。
磁灶传统手工制作的陶品属陶瓷沙器,主要陶器有碟、盏、盘、瓶、罐、壶、瓮等。釉色有青、绿、黄、黑、酱、橙等。装饰手法有印花、贴花、刻花、画花、堆花、捏花等。装饰花纹有缠枝、牡丹、莲瓣,有龙、虎、凤凰、麒麟、孔雀等飞禽,以及鱼、虾、龟、蛙等水族雕塑和彩绘。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其制作需经过拉坯、上釉、晾晒、装窑、烧制等工序,其中拉坯工艺要求最高,最讲究手艺。
磁灶镇相关负责人表示,磁灶传统手工制陶技艺充分展示了劳动人民的文化创造力,具有多方价值:作为传统日用品陶器的制作工艺,见证了曾经的世界贸易大港泉州港的发展,为研究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传播和价值提供了重要的现实依据,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近年来,为进一步保护、传承磁灶传统手工陶艺,磁灶镇成立了传统陶艺保护小组,不仅积极筹集资金、修缮古窑、保护制陶工具、鼓励传承人继续制作,还制定了传统制陶文化挖掘提升计划,建成陶瓷博物馆、传统陶艺体验基地。2013年6月,磁灶传统手工制陶技艺被收录晋江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磁灶镇积极推进传统陶艺进校园,邀请制陶传承人定期开课授艺、讲解制陶知识,开展学生陶艺作品交流活动,并策划生成磁灶传统手工制陶技艺展示体验项目,每年接待参观、体验5000多人次。
揭秘磁灶传统手工制陶技艺拉坯工艺要求最高最讲究手艺
相关新闻
昨日,岭畔村几名传统手工制陶老艺人向记者介绍了磁灶传统手工制陶的工艺。
“磁灶传统手工制陶一般需经过拉坯、上釉、晾晒、装窑、烧制等工序,其中拉坯工艺要求最高,最讲究手艺。”磁灶传统手工制陶技艺第廿三世传承人吴松森表示,制作陶坯的工具有“磁车”“线割”、瓷片、“大刺”“共刺”;另有晟磁用的“内粒”“把扳手”等。
制坯:根据预制陶品的规格,手感确定陶土大小,将其揉成锥形,底部粘上糠灰,置于磁车,用脚由慢到快钩转磁车,利用磁车自重加速旋转的惯性为动力,经过“扩容”“生”“拉生”“行大刺”等工序,把陶土由内向外扩、拉至所需的规格,其间需不断往陶土上添水,形成所需的陶坯后,用线割离底部或用“共刺”刮掉底部多余的陶土,双手合拢抱离车盘,放于木枋上晾干。
上釉:陶坯晾至半干时,需再经过修整、印花、纹龙等,待完全晾干后上釉水。坯体淋上釉水,需一个套一个晾晒,待干透后即可分开装窑烧制。磁灶陶瓷所用釉水有铅釉、矿石釉、草灰釉及乌釉等,其中以草灰釉因价格便宜且取材简单可自制最为普遍。
装窑:根据仓窑的容量、陶品的大小进行装窑,每件坯体需用“白赤土”泥块分段隔开,以防高温煅烧时釉水流动黏在一起。仓窑装满后,封上窑门,即可开始烧制。
烧制:烧窑的燃料一般为松尾树,先烧灶头,连续燃烧加温十几个小时达到一定温度后,再一仓一仓向高处接续燃烧。窑炉的烧成温度需由烧窑经验丰富的“看火师傅”用肉眼观测窑内的火度,根据窑内温度,在加料孔添加或停止加燃料,以达到窑内温度均匀,一般烧成温度在1100℃左右。
出窑:整条窑炉烧成后需冷却一段时间方可出窑,以出窑师傅认为可以进出窑炉为限,一般为5-7天,不能急于出窑,因为窑门一开温度急降,可能出现炸坯、暗炸裂等废品。
(记者_赖自煌 通讯员_李玲玲 文图)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