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民生 >>正文

新泥厚!晋江这些春节习俗你知道吗?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石狮日报 2016-02-08 16:03
  

  又一年新春佳节啦!全国各地的人都要以当地的方式来庆祝,而咱晋江厝边们有着哪些特殊的春节习俗呢?此前,记者通过采访晋江民俗专家粘良图及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许多晋江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值此新春佳节,再次与网友们分享。如果您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那就一起来重温熟悉的节日习俗;如果您是刚定居在这里的新晋江人,也不妨“入城随俗”,一起学习并体验这里热情温馨的春节习俗吧!

  蒸“碗糕”

  在晋江,为过好春节还要蒸“碗糕”,这“碗糕”也称为“发糕”。在闽南语里,年糕是越“发”越好,因为“发”就是发财、发达的意思。蒸“碗糕”得先“发酵”,所以“碗糕”寓意着能够发达发财、发家致富。

  粘良图介绍,面粉发酵好了便用旺火去蒸,糕的顶部就会裂开,寓意为“笑口常开”,象征全家幸福安康、欢欢喜喜。“碗糕”大都是放糖蒸的,是甜味的,寓意生活甜甜蜜蜜,吉祥如意。

  筅尘:

  农历腊月廿三日或廿四日,是闽南一带的“筅(xian第三声)尘日”。古书《梦粱录》载有:“十二月尽……无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家户……以祈新岁之安。”也就是说,“筅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洁干净,以便能清清爽爽过个年,同时也是为了驱除病疫,扫除瘟物,祈求来年平安。以前, “筅尘”可有不少讲究。

  人们通常用嫩竹枝叶、榕树枝叶,或用稻草、甘蔗叶等扎成长长的掸子,用来清扫屋角梁上的灰尘蛛网,同时也用“桌布巾”来清洗各种农具、物品。扫完尘,扫把上的嫩竹枝叶、稻草、甘蔗叶等一般都不会丢弃,而是收藏起来,待到除夕夜时,再拿出来,用作燃料,以便“跳火群”。

  关于“筅尘”还有一个传说:每年玉皇大帝都要派“三尸神”到人间视察,“三尸神”把各家的罪行写在一张纸上,并把纸黏在门前的蜘蛛网上,供玉皇大帝视察时察看。后来,这事被人们知道了,大家就想了个好办法,用嫩竹枝叶扎了支长长的扫把,悄悄把黏在蜘蛛网上的纸条扫掉,这样玉皇大帝视察时就看不到所记的事了。此后,腊月廿三日抑或廿四日就成了“筅尘日”。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联”,过年的门联都是红色的(除了有丧事的家庭头年贴绿色春联,第二年贴水红色春联,第三年贴红色春联),贴上了春联意味着来年春意盎然,红红火火。

  围炉、守岁:

  除夕之夜,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这是中国人的共同传统。而在闽南一带,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年夜饭称为“围炉”。早时由于晋江侨乡外出谋生者甚多,回家过年吃团圆饭,共享天伦之乐,是全家人最为幸福快乐的事。

  “围炉”很有特色,也很讲究。吃年夜饭时,要“添碗筷”。就是说,桌上的碗筷一定要成双,要多摆上几个碗、几双筷子,为还没有回来的亲人准备着。有些外出经商或打工的亲人无法回来过年,多添副碗筷,表示家人对其思念之情。

  “围炉”后,大家喜欢坐在一起聊天,等着新年的到来,这个过程,俗称“守岁”。

  跳火群:

  除夕夜“围炉”以后,有一项重要活动是晋江人少不了的,那就是“跳火群”。民间认为“大人跳入来,年年大发财。小孩跳出去,欢喜无忧虑……”既寓意来年生活红火,也有驱邪避灾之意。

  吃过年夜饭后,人们便会在庭院里准备好用以点起火堆的草料———“春草”,一般是稻秸秆和番薯藤。点火燃烧后,由家中辈分最高的男丁带头最先跳过火堆,其他人按长幼顺序跳过。跳过火堆,拾阶而上,从正门进入“厝内”,一直走到神厅内的“天公灯”下,完成一趟。然后沿原路折回庭院里的起点处,接着跳。跳几趟都无所谓,待到火势渐歇,家中妇女手持火钳和瓦片(现在瓦片少了,可以用其他容器代替),从火堆里夹出一些未燃尽、带火星的番薯藤条,放入瓦片上,放到“房内”“眠床”下面。粘良图强调,只是夫妻住的“房内”才需要放这些。

  “跳火群”并不单是跳过一堆燃烧着的“火群”,有时人们还边跳边念着“闽南四句”。例如,跳入来,大发财;跳出去,好财气;跳过东,吃袂(不会)空(完);跳过西,钱银归厝内(满屋都是金钱)。

  (记者_沈茜 吴为慰 文图)

  ​

  更多过年习俗

  敬天公:

  子正之时(零点)一到,四处爆竹声响成一片,人们即在家中厅堂设案,摆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点烛,恭拜“天公”,敬祀祖先。这种祭祀一直持续到初四。

  贺正:

  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早餐合家吃面线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早餐后即出门走访邻居亲友,笑脸相迎,首次见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称“贺正”,亦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有客上门,要奉上糖果、蜜饯,或喝甜茶、咖啡,让客人“甜一下”,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

  压岁钱:

  未成年晚辈给上辈拜年,上辈给一“红包”作为压岁钱。

  团拜:

  清乾隆《泉州府志风俗志》引宋代郡志所载云:“元正贺礼,乡老相约聚拜,省往复之烦。郡守、县令率僚属会焉。旧于贡闱,后于承天寺,至淳祐间(1241一1252年)乃即泮宫。邻里则各于侧近庵宇,会集齿长,岁推一人,具酒果为礼。今此礼废。”解放后又恢复。

  相传,大年初一还有这些禁忌

  大年初一还有许多禁忌,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准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不能动刀剪等锋利之物是怕伤到人,如有人受伤、流血,就是不祥;而不取井水是因为井中有井神,初一如取井水,会惹怒井神,带来灾害。

  延伸阅读

    闽南过年习俗“翻翻看”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这个节日大家都称之为“过大年”。不同的地方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属于自己特色的过年习俗。在闽南一带,过年习俗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小编搜寻了部分闽南人过年的传统习俗,从不同角度与大家一起了解闽南的“年文化”。

  俗语篇

  闽南方言是个语言宝库,其中有许多关于新年的俗语很是生动有趣。这些俗语用闽南语读起来诙谐幽默,含义十分深刻,不少俗语不仅是闽南人对新年的重视与期盼,更体现了闽南人特有的纯朴与善良。记者采访了有关人士,对一些新年俗语进行解读。

  “囝仔爱年兜

  大人乱糟糟”

  释义:“囝仔”表示小孩;“年兜”指的是除夕。“囝仔爱年兜,大人乱糟糟”的意思是,小孩子欢喜过年;而大人却是一团乱,一方面是因为忙着筹办年货,一方面是因为过年得花很多钱。

  理解:“‘囝仔爱年兜,大人乱糟糟’所折射的是物质匮乏时期人们过年的场景。”市博物馆李国宏馆长认为,过去因为生活水平较低,“囝仔”只有在“年兜”的时候,才能穿上新衣裳,领到“压岁钱”,春节自然是他们最爱的节日。但对于大人而言,新的一年就要有个新的开始。为此,母亲忙着给家人做新衣裳,父亲则忙着打扫房屋,让来年有个好兆头。“很多人将‘乱糟糟’理解为大人们为过年心烦,其实不然。”李馆长告诉记者,‘乱糟糟’并不是贬义的词语,其实它表达的是大人们在忙碌中收获‘丰收’,传递的是一种幸福感。”

  “呷你甜,

  呼你越吃越‘好生’”

  释义:到亲朋戚友家拜年时,主人会拿上甜品。这时,吃甜食的人说,“呷你甜,呼你越吃越‘好生’”,意思是,让你的生活更加甜美,且越来越年轻。

  理解:春节期间,大人小孩纷纷走出家门到亲朋戚友家拜年。当客人在“食甜”时,吃糖的人一般要即兴说些吉祥话。如送糖的对象是个老年人,应该送上“越吃越‘好生’”的祝福,祝福老人越活越年轻,长命百岁;当送糖的是经商人士时,一般是以“呼你春大钱”作为祝愿,让他来年的事业红红火火,多多发财;同理,如果是个刚走进社会的年轻人送“甜”时,应该送上“呼你挣大钱”。

  “送神风,接神雨”

  释义:腊月廿三送神上天,凌晨起风;正月初四接神下天,当天小雨。

  理解:“许多俗语都是源于生活,‘送神风,接神雨’就是人们总结生活经验所编的一句顺口溜。”市博物馆的邱副馆长告诉记者,人们通过长期的生活生产发现,每年的腊月廿三都会起风,而每到正月初四也会下雨。想象力丰富的人们就把这种自然现象解释为:年关时,管理人间的诸神要上天“过年”,所以就刮起了风;而年初的时候,过完年的诸神又会回来管理人间琐事,故下起了雨。从此,人们为了感谢诸神一年的辛劳,每年腊月廿三要“送神风”;为了在新的一年里有个好收成,人们又会热情地迎接诸神归来,从而有了“接神雨”之说。

  “年兜不回家无某”

  释义:“某”指的是妻子,“年兜不回家无某”是指尚未娶亲的青年男子过年不回家。此外,“年兜不回家无某”还有一说法是“没过年兜是无某。”

  理解:对于“年兜不回家无某”这句俗语,邱副馆长解释,闽南地区自古临海,交通发达,外出打工者更是不计其数。而有些外出打工者,考虑到家里的父母有其他兄弟姐妹照顾,为了多赚些钱,连过年都在外打拼。“而一旦成了家,就得回家照顾妻儿,即使再忙,过年也要回家。”因此,“年兜不回家无某”成了未婚男子漂泊在外的真实写照。

  美食篇

  不知不觉,年味已浓。相比起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年货,石狮老街里的传统年货似乎在外观上和种类上都处于下风。只是,在超市里买不到的一些零食,在老街里都能找到,且还是小时候那个味儿。不过,不知道为什么这些以前过年时必备的零食,现在却逐渐被遗忘了。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那些新年传统零食原滋原味的闽南风韵。

  金橘糖

  小时候,每逢春节,果盘里总会有金橘糖的影子,这是因为闽南语中“橘”和“吉”同音,象征大吉大利、万事如意,为了讨个好彩头,金橘糖自然成了待客佳品。

  金橘的味道奇酸,不能生吃,得去籽用盐水浸泡去其酸涩之味后,再加以白糖腌制熬煮成金橘糖,依旧保留了橙黄的色泽和金橘特有的馨香。只有半颗花生仁那么大的金橘,外面裹着一层白糖,闻之沁入肺腑,入口鲜嫩清甜,食后醇香回逆,余味无穷。

  酥糖

  说起“酥糖”,兴许一时半会想不起来是什么糕点,但如果说“隔壁响”的话,也许有些人马上就能浮现出花生仁与糖浆混合在一起的那一小块春糖。过年时,孩子们经常趁着大人不注意,抓几块偷偷藏在小口袋里,殊不知,满口袋鼓鼓囊囊的却早已出卖了自己。

  一口酥,二口留香。所谓“酥”说的是麦芽糖做成的糖,松脆甘甜,入口即溶,松而不散,回味油润。所谓“香”,即花生、麦芽糖的清香扑鼻而来,唇齿留香。酥糖的配料以白糖为主,饴糖适量,甜而不腻,且经八十孔筛子筛过,采用传统工艺碾制,入口细腻而爽口。

  “寸枣”

  糖房街一家食品店的老板拿出了两包寸枣,“寸枣是闽南必备的新年零食之一,我们过年的时候都要吃寸枣。”她说,春节期间家里的小孩总是争着吃寸枣,虽然寸枣好吃,但是吃多了会上火。

  用植物油、精面粉、芝麻、白砂糖制成的寸枣,有香、酥、脆、甜四大特点。小小的寸枣,外面裹着一层糖衣,也可用黑色的芝麻点缀,看上去像一根根小“金条”,香香脆脆,咬起来“咔呲咔呲”响,似在诉说着来年的兴旺。

  “生仁糖”

  说起生仁糖,糖房街的许大爷轻轻上扬了嘴角。白色的糖衣、红色的糖衣,裹着糖衣的花生仁是春节时经典的茶点。一口香茗、一粒生仁糖,亲朋好友笑语不断,却不知哪里伸出一只小手,抓了一把生仁糖,把小嘴塞得满满的,滑稽的样子逗乐了全家。

  生仁糖由白砂糖、麦芽饴糖、糯米粉、花生、野山柑等原料精制而成,在手工捏制下,呈似圆非圆、似方非方的不规则形状。生仁糖以其口感滑爽,香甜可口,富有弹性,极耐咀嚼等特点备受人们的喜爱。逢年过节,人们都要购买生仁糖作为节庆之物,象征吉祥喜气,是招待亲朋好友的上佳甜品。

  “麻枣”

  “香甜可口,入口酥脆松软,甜而不腻,好嚼劲,且不沾牙。”推销起自家店里的麻枣,蔡老板可谓是滔滔不绝,“不信你尝尝,吃完之后,嘴里还留着香味,让人回味无穷。”说罢便拿了一根麻枣递过来。

  麻枣以上等糯米、角棕芋、白糖、饴糖、花生油、白麻等为原料,分三道工序精制而成。第一道工序,先把角棕芋加工成粉末状,拌以糯米粉,制成麻枣心。第二道工序,把麻枣心用花生油炸至膨胀,迅速捞出。第三道工序是将饴糖置于大锅加热煮化,麻枣心炸过之后下锅蘸取,将白芝麻铺于簸箕,捞出混合糖浆的麻枣心滚以白麻,至均匀即成麻枣。

  禁忌篇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闽南地区,过年习俗与其他城市不尽相同。石狮农村相较于其他地区,一些过年习俗也保留得较为完整。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民俗渐渐消失,但是过年期间尤其是在正月初一的一些民俗禁忌至今仍保留着。记者采访了多位老人,整理出以下几条:

  正月初一是新一年的开端,是个大吉大利的日子,同样禁忌也多。人们见面时互道声“新年好”、“恭喜发财”等。不论哪位客人到家里来,主人都得把准备好的糖果蜜饯端出来让客人“甜一下”,祝福对方新年有个甜蜜的开端。

  ◆不与他人吵架,不打骂孩子,不哭泣。

  ◆不欠钱过年,不向人逼债讨钱,小孩也不能向大人要钱。若向人借钱也尽量在年前还清。

  ◆不能扫地,不倒垃圾,避免把家里的财气一扫而空。若是地板真的太脏了,也只能是从外往内扫。

  ◆不出门挑井水。“井”与“钱”的闽南语读音相近,这一天挑水,则恐怕会井(钱)水流失。

  (来源:综合晋江新闻网 石狮日报等)

标签:习俗|过年|春节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石狮日报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