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闽南要闻 >>正文

老厦门人怎么过大年? 亲情是最好的“年味”

www.ijjnews.com   海峡都市报  2016-02-01 14:34
  

  这里有最热闹的年俗:尾牙围炉祭天公

  这里有最难忘的年味:发糕龟粿长年菜

  这里有最乡土的年戏:南音褒歌踩高跷

  在八市,主妇们忙着采购传统年货,准备红红火火过新年

  丰盛的闽南传统年夜饭。(资料图)

  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二,按理说,从本周一,也就是农历腊月十六,做完“尾牙”,厦门人就已经开始“过年”了。在传统闽南,年味可以弥漫一个月。

  今天,我们请来本地民俗专家,为您介绍最纯正的厦门过年习俗,让年长的人唤起儿时的美好记忆,让年幼的人感受地道的闽南民俗气质。

  “准备:

  “尾牙”除尘办年货

  在厦禾路经营快餐店的陈老板,每年农历腊月十六的“固定节目”,就是请全体员工“尾牙”吃饭,然后发红包。

  平时,闽台地区的不少民众都会在农历每月的初二、十六祭祀土地公,尤其是生意人和农民更为注重,俗称“做牙”。十二月十六是一年中的最后一次“做牙”,称为“尾牙”,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的“尾牙宴”上,老板会以“鸡头鱼尾”方式来决定明年的辞退人员,因此又有“鸡头相对,伙计走开”的仪式,这是老板要“炒鱿鱼”的婉转手法。

  再过两天,就是农历腊月二十四“送神日”。闽南有句谚语:送神风、接神雨。意思是,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恭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这天的天气有风,就是“一路顺风”;正月初四迎接灶王爷下凡,如果有雨,则昭示来年风调雨顺。

  前几日,记者到本土著名文史专家、市民俗学会名誉会长洪卜仁家中采访时,他家里还没开始准备过年。洪老说,按照厦门旧俗,只有到腊月二十四送走家里供的“灶王君”等神后,才能百无禁忌放心做卫生,形成“送神”与“除尘”习俗。

  之后的几天,就要开始置办年货了,大包小包拎回家,喝杯茶,喘口气,便卷起袖子,开始打扫家里。

  “重头戏”:

  除夕“围炉”初一拜年

  除夕,闽台两岸都称为“年暝”、“二九暝”(即使这天是农历腊月三十,人们也习惯称为“二九暝”,今年腊月是小月,这个除夕是货真价实的“廿九暝”)或“年兜”。

  “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可马虎不得,要及早备好料。”黄阿姨是住在中山路的老厦门,对于传统年俗,她的重点是“不能省”。除夕中午12点前,黄阿姨一家会将各种荤素菜肴摆满一桌,烧纸钱祭祖。最忙的还是晚餐。这一天的饭菜虽比不过“满汉全席”,不过也有十几道菜。

  厦门本地,家家户户都重视围炉,或在家里烹饪,或到餐厅订上一桌。围炉吃年夜饭,预示来年全家团团圆圆。除夕夜,本地人除了贴春联,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此外,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纸扎的“春花”,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年夜饭后就是守岁,在台湾,“守岁”也叫“长寿夜”,象征晚辈祝愿父母长寿。

  正月初一,大早即起,在爆竹声中迎春接福,换上新装开始走亲访友,相互拜年祝福。正月初二是“女婿日”、正月初三“不登门拜年”、正月初四“接神日”、正月初五“送穷”,正月初八要准备初九凌晨“拜天公”。

  过大年,看社戏、踩高跷、南音等闽南传统节目,无不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洪老说,与厦门一衣带水的台湾,由于历史文化、亲缘血缘、生活习俗等方面与闽南地区一脉传承,所以台湾的年兜和春节习俗,与闽南地区特别是厦门大同小异。

  “压轴戏”:

  元宵赏花灯听褒歌

  作为闽南过年的“压轴戏”,以“上元”为尾声。本地有句土话为:“吃下上元丸,亲像安心丸”。意思是只有过了上元节,人们过年的心境才能安定下来,重新开始一年的劳作。上元之夜往往要闹花灯,有街景灯会,热闹非凡,父母往往要带着孩子提灯上街参与热闹,同时也欣赏街上的灯展。同安莲花镇小坪村的“褒歌比赛”,则已成为当地元宵节的固定盛事,吸引远近的人们前来欣赏。

  记者手记>>

  亲情是最好的“年味”

  有人说,最传统的春节,遗落在异国的唐人街;还有人说,最地道的年味,在各个偏远少数民族村落里闪耀。

  每年临近除夕,厦门几乎都会变成一座“空城”。儿时的“年味”,感觉一年年淡去。今年88岁高龄的洪卜仁老先生说,过去拜年,晚辈一定要到长辈家里。而如今,不少人就是打打电话、发发短信,不免让长辈有些心酸。“有些传统我们还是要坚守。”

  年味变淡,有一定的必然性,毕竟传统年俗是农耕时代的产物。“变”是永恒的主题,过年习俗也应该与时俱进,其实,不论形式发生怎样的变化,亲情的内核一定要一直包含其中,这才是最美好的“年味”。

  链接>>

  这些本地年俗

  您知道吗?

  “讨彩头”

  春节前的八市,比平时更热闹。发糕、红龟粿等含有美好寓意的美食,是厦门人“年货筐”里必不可少的。

  进入腊月,年货就已经开始准备了,腊月中旬以后,各大商场、超市、市场总是人挤人。厦门人办年货,种类很多。春联、窗花、祭祀用品等必不可少,蜜饯、水果、炸物等也要备齐。

  围炉的饭桌上,有几样食物是不能少的。白萝卜,闽南话发音为“菜头”其谐音“(好)彩头”;豆腐,闽南话谐音“斗富”,即丰裕富足之意;发菜寓意“发财”、韭菜寓意“年寿长久”、鱼寓意“年年有余”;“红龟粿”(一种用刻有乌龟形状的木模压制而成的年糕)取益寿延年之意,都是为了在新的一年讨个好彩头。还要吃血蚶,闽南话说“蚶壳钱大赚钱”,这与古时以贝壳为货币有关。

  “添碗筷”

  吃年夜饭时,一定要“添碗筷”。由于厦门的地缘特色,历史上许多人过台湾下南洋,回厦门过年要漂洋过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总是有些人不能回来,而这时家里面仍然要为他留一个位置放一副碗筷,以表示人未回,心已回。

  “拜天公”

  在厦门,过年有个雷打不动的约定:初九拜天公。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诞辰,对老厦门人来说,这可是一件不亚于除夕的大事。一般,初八晚上祭拜仪式就开始了,桌子围上绣得很漂亮的桌围,点上香烛、摆上各式祭品和鲜花,红龟粿和发糕是必须的预示长寿、发财。全家从大到小每个人都要给“天公”上香,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感恩和敬畏。祭拜仪式一直延续到初九清晨,“烧天公金”后仪式结束。

(记者 陈冬 卢志明 王火炎)

标签:厦门人|亲情
稿源: 海峡都市报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