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金“小三通”15岁啦 累计运送旅客超1300万人次
▲厦金“小三通”航线已成为两岸人员往来的“黄金通道”
厦金“小三通”15岁啦!
2001年元月2日上午11时,时任金门县长陈水在等180名金门各界人士一行,搭乘客轮“太武”号和“浯江”号,自金门料罗港抵达厦门和平码头,完成了厦金“小三通”首航,实现了“两门”之间52年来的破冰之旅。
之后,厦金“小三通”客运直航运输业务迅猛发展,年运送旅客量从2001年的2万余人次发展到2015年超155万人次,15年累计运送旅客超1300万人次。经过15年的发展,安全便捷的厦金直航航班及金门密集的飞机航班共同组成的海空联运模式,已成为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的“黄金通道”。
厦金航线是两岸关系发展的生动写照,且随导报记者回顾这15年来厦金“小三通”的成长之路。
码头催生俩“黄金码头”
厦门和平码头承载了太多老台胞的记忆,厦金航线开航初期正是以这里作为客运码头。由于客源限定为金门籍民众及在大陆投资设厂的台企员工,还仅是个案通航,刚开始乘坐率平均每天仅有30%。
而和平码头也存在“先天条件不足”,场地小,遇到台风时,候船场所十分拥挤,进出旅客风吹日晒雨淋。到2008年6月28日,厦门启用厦门国际邮轮中心暨厦金客运码头服务厦金直航客运,该码头年吞吐能力为150万人次。同年8月31日,厦门又启用五通海空联运码头,开通厦金线第二通道五通—水头航线,年保障旅客吞吐能力可达150万人次。因为“小三通”的热络,这两个码头成为大陆对台的“黄金码头”。
为实现码头资源的有效配置,2014年4月25日厦金航线资源整合正式启动,东渡邮轮中心码头航线航班全部调整至五通客运码头,实行新的航班和票价,开启了厦金“小三通”航线新的纪元。为应对“小三通”客运量发展的需要,五通客运码头已启动三期建设,预计2017年底完工,届时,码头年旅客吞吐量将翻番,可达300万人次以上。
金门方面,“小三通”开通初期以料罗港区为通关口岸,2002年7月迁到水头港区,2005年11月7日正式启用水头商港旅客服务中心大楼,从此改变了厦金航线船舶与大小金门航线船舶共享浮动码头的局面。
航班从个案操作到“公交化”运输
除往返旅客不断增长外,厦金“小三通”开通以来旅客对象范围也不断扩大。初期,台湾只允许金门籍人员经厦金航线往返厦金两地,之后逐步放宽至在金门设籍6个月以上的台湾地区居民、大陆台商、福建籍大陆配偶、福建籍“荣民”、旅台乡亲,现在,两岸同胞都可以通过厦金“小三通”往返两岸。
2003年开始采取通案通航的模式,为每周3天有航班。因受“非典”的影响,2003年5月-7月停航,8月复航,为每周4天有航班。
2004年春运后天天开航,每天进出8个航班;2005年下半年起每天进出12个航班;2006年7月起每天进出20个航班;2009年前半年每天进出28个航班,从7月16日起增开为每日32个航班;2010年4月1日起增开为每日36个航班。2012年6月17日开始夜航试运行。
目前,五通码头航班密度为每天36个航班,客流高峰期间做到每隔30分钟就有一个航班,航程由20海里减至9.7海里,航行时间由60分钟减至30分钟,票价由130元下降至110元,便利又经济。
客船从两地各派一艘到10船齐发
厦金“小三通”营运船舶也在逐年增加,营运船舶从最初两地各派一艘,到现在各投入5艘。
2001年,“鼓浪屿”、“太武”、“金门快轮”、“大洋拾壹号”客轮参与载客。
2002年,“鼓浪屿”、“同安”、“新集美”、“太武”、“金门快轮”、“大洋拾壹号”、“马可波罗”、“金龙”客轮参与载客。
之后,针对市场需求,一些运力不足的船舶遭到淘汰,“高大上”的客船同时替补。目前,参加经营厦金航线的船公司有8家(厦门方4家、金门方4家),大陆方面运营的客船有“新武夷”、“五缘”、“捷安”、“八方”、“和平之星”,金门方面运营的客船有“马可波罗”、“东方之星”、“新金龙”、 “金星”、“泉州轮”。
据了解,早期的客船比较简陋,没有空调,海上航道也不是专用的,遇上不好天气就得停航。现在可不一样,开的是高速双体喷水的豪华客船,走的是专用航道,客舱有空调有电视,厦门市气象台还专设厦金航线气象预报。
提及“小三通”时,更多人关注的是逐年攀升的客运数字,殊不知,依托此航线的对台小额贸易,意义也是不容忽视,因货畅其道而涌进金流。
此外,台湾水果和农产品也经此航线“登鹭”。如今厦门已成为大陆进口台湾水果最主要的口岸。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