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暨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综述
艺术是世界的语言。
以艺术之名,过去的10天,泉州与来自40多个国家的伙伴一起,叩响了文化共生、民心相通的大门。超百万人次观众参与盛会,国内外80多家媒体460多名记者见证盛况……践行着十八届五中全会“共享发展”的理念,昔日“梯航万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再度编织起一条合作交流、互联互通的文化丝路,催生出多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海丝精神,在这里延续。亚洲艺术节首次牵手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开启了全球第一个以海丝命名的艺术公园(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亚洲园),成立了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工商理事会。中央同时批准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永久落户泉州。以此为平台载体,“一带一路”的文化认同进一步深化,泉州以海丝起点的担当,再次打通了一条跨越大洲、活力奔涌的经贸文化大动脉。
——亚洲价值,在这里提炼。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文艺工作者,穿越大洋大陆,共赴这场艺术相辉、思想交融的盛会。他们从跨文化交流中探寻共同的文化价值,达成了《泉州共识》,迈出了“维护世界文化艺术多样性和建设共生共荣亚洲文化生态”的坚实一步。
——文都内涵,在这里深化。以艺术节为桥梁,亚欧文化之都城市首次相聚,并分享了文化之都建设中的经验与思考,表达了共同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望。作为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和牵头城市,泉州发出了建立“文化之都”城市联盟的《泉州倡议》,助推文都交流合作迈向更高层次,有力服务了国家文化外交大局。
——文化引领,在这里凸显。文化带动古城复兴,助推业态更新,引领新区发展,形成了“古城—古港—新区—全域联动”的格局。在给城市带来巨大生机和能量的同时,文化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百姓生活,提升着民众的精神生活品质,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油然而生文化的自信、自觉与自豪。
“舞台”+“讲台”
盛况空前的亚洲狂欢
当开放包容的海洋精神,遭遇不分国界的艺术盛会,会碰撞出怎样的惊艳火花?
展演盛况空前、论坛规模最大、媒体空前聚焦……泉州将历届亚艺节的“规定动作”演绎到极致,跨越国界的美,随处可见。
这种跨越国界的美,在不设边界的舞台上绽放。
没有主持串联,不设舞台边界,开幕式晚会大幕开启的那一刻,意味着这是一场多元文明交融互鉴的艺术盛宴。90分钟的视听盛宴,回荡着蒙古马头琴的豪放悠扬,流淌着越南竹排琴的叮咚声响,蕴含着孟加拉舞的踢踏之韵,盛放着日本“破天荒”的恣意狂放……
如果我们把目光转向后台。
红色长耳的“魔鬼”,俏皮地上下打量,衣袂飘飘的“仙女”颔首应和……这一幕,发生在第四届中国泉州国际木偶节的舞台角落。来自荷兰木偶剧团和扬州木偶研究院的两个木偶在后台“邂逅”,它们背后的操纵者,两位素不相识的演员,则默契地相视一笑……
这不是定格于片刻的画面,而是一幅连绵的画卷。类似这样会心的笑容、默契的配合,在整个艺术节期间随处可见。比利时现代舞的铿锵韵律,应和着泉州广场舞的草根节拍;首次开启的欧亚城际交流装置,让泉州与德国柏林微笑地打了个照面;“佛自故乡来”唐卡艺术展,讲述着文明传递的轨迹;国际艺术美食节,激活了人类共通的味蕾……艺术之美,超越了国籍的界限,突破了语言的藩篱,将彼此的心灯点亮。
这种跨越国界的美,在共通的情感体验中流淌。
“我发现无论是哪个国家的母亲,在喂孩子的时候,她的嘴巴都会下意识地张开。这样一个细节,就体现了人类共同的情感基础……”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第三届亚洲文化论坛上,道出了文艺交流的真谛。
随着第三届亚洲文化论坛、第三届“文化的力量”论坛、国际文化之都TED论坛等活动的展开,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这场智慧碰撞、思想交融的盛会中满载而归。他们探寻共同的文化价值,共商文化合作共赢之机。昔日的丝路起点,再度成为各国文化取长补短、互学共鉴的始发站。正如《泉州共识》所言,维护世界文化艺术多样性和建设共生共荣亚洲文化生态的愿望,在这里冉冉升起。
这种跨越国界的美,通过媒体,传扬到世界各地更为广阔的领域。
中央媒体的镜头,空前聚焦。
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各大媒体纷纷以消息、通讯、特写、评论等方式,浓墨重彩地报道艺术节盛况。
境外媒体的眼光,情有独钟。
东南亚第一家且是唯一一家服务于东盟十国的华语电视台——泰国东盟卫视台长何江亲自带队参加艺术节的报道。美国侨报、欧洲时报、大洋日报、非洲时报等四大洲报刊竞相关注。
网络媒体的触角,全面开花。
人民网、新浪网、新华网、中国网、东南网开设专题进行报道。短短一周时间里,#你好泉州#新浪微博话题和#第14届亚洲艺术节#新浪微博话题,阅读量分别达到1198.6万人次和680.8万人次。
随之而来的,是络绎不绝的名家“点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此次活动主题具有浓厚兴趣,热切希望能分享此次活动的成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在贺信中满怀期待;
“亚艺节暨海丝国际艺术节圆满成功,精彩纷呈,创新多多,影响广泛,祝贺泉州!”文化部副部长丁伟不吝赞美之词;
“家乡举办文化盛会,海内外泉商都很自豪,家乡是吸引我们回归的动力。”世界华商联合促进会会长许荣茂难掩激动;
不仅如此,余光中、蔡国强、姚晨等文艺名人纷纷通过视频短片祝福家乡;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著名学者余秋雨等文化大师对盛会念念不忘,离开之后,依然不忘盛赞泉州。
“文都”+“海丝”
独具匠心的城市创新
作为首个“东亚文化之都”,历来敢为人先的泉州,何以在“一带一路”战略号角声中,亮出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的实力与魄力?左手“东亚文都”,右手“海丝先行”,手握两大“王牌”,亚艺节期间,泉州在完成“规定动作”之外,又以一个个创新之举,将三大“自选动作”完成得精准漂亮。
——第一个“海丝”主题公园。一片荒芜之地崛起世界性艺术公园,见证的不止是“泉州速度”,更是一座海丝起点城市在新时代的担当与决心。泉州湾畔,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百崎湖旁,艺术公园镌刻“海丝”“亚洲”之名。盛会期间,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亚洲园的巍然矗立,成为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保存完好的泉州古城,是历史留给泉州的财富,而海丝艺术公园,将是泉州留给历史的财富。”一周前,文坛巨匠莫言流连艺术公园过后,留下中肯评价。的确,在用心完成国家赋予的文化外交使命之际,古城泉州凝聚历史瑰宝,沉淀并创造出更为后世所藏的精粹——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海丝”主题艺术公园,这一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领域建设和福建省海丝核心区建设的重点项目,其规格之高、手笔之大载入泉州史册:群贤汇聚,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领衔设计策划,中央美院团队及王明贤、谢晓英、朱锫、王欣、陈文令、吴达新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和艺术家倾情参与;文化交融,遗世独立的“海之梦”,红砖入石的“红房子”、绿茵葱葱的“绿房子”、见证多国友谊的绿植花朵,雄浑壮阔的亚洲符号文化群雕和泉州历史群雕,以及一系列精彩亮相的名家作品展……这座公园以公共艺术形式,演绎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第一回欧亚文都聚会。亚艺之夜,文都相拥。7日,在文都“会客厅”大麦仓,泉州人民第一次通过欧盟领先的城际互动科技,穿越时空与德国柏林打了个照面。这样跨越欧亚的美丽碰撞,在随后全球著名演讲品牌TED登陆泉州城时,又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风暴,12位亚欧文都城市代表与海内外文创界大咖在此共话“文都经”。而文都间的激情碰撞,更在“魅力文都”启动仪式上迎来第一波高潮,泉州向亚欧文都城市发出《泉州倡议》,共同建立“文化之都”城市联盟,引得八方积极回应。此外,无论是13个亚洲国家畅想合作的“亚洲文化论坛”,还是构建起“一带一路”全球“经济朋友圈”的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工商理事会——一如横滨市文化观光局文化项目推进部长阿部昭一所言:“文化和艺术能够打破地域的障碍,成为城市交流最便捷、最有力的渠道。” “文都+海丝”的叠加模式,已然开启增进亚洲价值的集体认同,探索城市文化外交的崭新篇章。
——第一次开启网络亚艺节。亚艺节变身网络盛会,传遍全球。亚艺节成为搜索达百万条的“百度热词”,摄影美术、海报大赛等活动吸引了10多个国家地区网友参与,国内外脸书网友自发当起了文化观察员,依托泉州媒体强大的采编力量和新媒体矩阵,借助人民网、新华网等平台优势,“网络亚艺节”让此次盛会成为一场点击总量达千万人次、跨越疆界的全球文化盛宴。
- 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闭幕:凝聚亚洲力量 共筑文化丝路2015/11/16
- 一个小时看尽三地木偶表演 晋江二小师生笑哈哈2015/11/13
- 深沪文化中心专场:小小木偶身上“机关”多 男女木偶设置大不同2015/11/13
- 安海龙山寺专场:享用三场视听盛宴 木偶拿笔写下 “幸福晋江”2015/11/13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