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国内国际 >>正文

习近平提发展价值导向 十二五经济换挡不失速

www.ijjnews.com   新华网  2015-10-26 10:47
  

  保持政策定力,锐意改革创新,主动转型升级——全国上下稳中求进、积极作为,同心奋力、攻坚克难,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在外界看来,中国经济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不可思议,而在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的“十二五”期间成功实现换挡调速、平稳前行则更加超乎想像。

  “相比过去几个五年,‘十二五’是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五年,是中国新旧发展动力加速更迭的五年,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开始步入新常态的五年,时局微妙、阶段关键。”中央党校研究员周天勇说。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处在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全球经济普陷低迷,复苏有待时日;从国内看,中国经济列车告别30多年来的超高速增长,“三期叠加”的阵痛持续加深,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

  对于这一复杂变化,党中央有着深刻洞察。

  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鲜明提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新常态,是‘十二五’一大关键词,直观表现是经济增长出现换挡减速,但更要看到,新常态下新老发展模式加速转换,中国经济开启了不依赖出口投资拉动而依靠质量创新驱动的新阶段。”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东琪说。

  ——这是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政策思路,处变不惊、保持定力的五年。

  “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下的发展战略。

  何谓战略的平常心?没有大规模放水,没有超强度刺激,而是顶住下行压力,坚持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宏观政策多年保持总体稳定。

  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之锚。盘点今年央行几次准备金率下调政策,“定向”色彩鲜明。其中,多次对支持三农、小微企业的金融机构予以额外“关照”,更是凸显出稳健且精准的调控特征。

  “在当前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如果一味地放水漫灌、刺激增长,就会痛失发展方式转化的最佳时间窗口。”陈东琪认为,近几年决策部门坚持定向、区间和精准调控,没有搞强刺激,保持了战略定力。

  战略定力通过稳定的政策传导给全社会。

  “尽管市场出现波动,但政策相对稳定,我们下决心专注创新,一心研发,这两年市场空间越来越大。”双童吸管董事长楼仲平告诉记者,这家拥有全球三分之二吸管专利的企业,上半年利润已超过去年全年。

  ——这是改造调整旧模式、创建构筑新模式的关键五年,一系列想改未改、想推难推的改革举措接连推出。

  改革,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脉搏,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稳中求进”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掀起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行政、财税、金融、价格、投资、国企、科技等各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一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陆续推出,一些多年想改未改的重要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设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批带有顶层设计性质的制度方案相继出台,为经济社会发展释放了大量制度红利。

  ——这是不断激活市场活力、创业创新风起云涌的五年。

  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从更大的广度和深度推进市场化改革;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双创”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

  从取消调整行政审批项目到规范改进行政审批行为,从推进权力清单制到优化政府服务监管,从实施“三证合一”登记制度到放开商品服务价格……一系列事关简政放权的举措取得实质性进展,激发各种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2013年5月至今,中央层面已出台20多份相关文件促进创业创新,极大地调动社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从过度依赖自然资源转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源。

  同心协力谋发展,上下一心百业成。

  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全面深化改革到全面依法治国,中央的决策部署化为各地区各部门的行动指南。

  有人做过一个统计,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第二年的地方两会上,多个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被提及的平均次数在50次左右,许多地方更是将“全面深化改革”单列出来,作为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回望过去五年,全球经济增长总体放缓,中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党中央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把握规律、奋发有为,激活力、补短板、强实体、控风险,确保了经济增长换挡不失势,显示出了驾驭中国经济适应新常态的智慧与勇气。

标签:习近平|价值导向
稿源: 新华网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