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国内国际 >>正文

屠呦呦: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www.ijjnews.com   新华社  2015-10-07 10:11
  

  据新华社 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中,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发现的对抗疟疾的青蒿素举世瞩目。在研究黄花蒿抗疟效果的过程中,屠呦呦得到了葛洪《肘后备急方》的启发,改换了提取方式,从而成功获得了有活性的青蒿素。青蒿素的发现,对于中医药学到底意味着什么?

  “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屠呦呦6日表示,青蒿素的研究说明,中医药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有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去发现、挖掘和研究。

  青蒿素和中医药的联系确实非常紧密,但是它的研发过程与传统的“煎煮熬”完全不同。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原研究员李英说,研究人员参照古今医书的记载和民间用方,用现代的研究方法对数千份植物提取物通过动物筛选,再从中分离、鉴定其中抗疟有效成分,最后找到近十种抗疟有效单体,将它们的抗疟活性、毒性、化合物稳定性和资源情况进行综合比较后,青蒿素脱颖而出。

  这就意味着,它遵循了现代药理学和化学的方法,经历了非常严格的提纯-再试验-测定化学结构-分析毒性药效-动物试验-临床试验-提取工艺优化-生产工艺的制药流程,在青蒿素类抗疟药的临床试验中也全部使用了双盲法,这和传统方法有很大区别。

  相关新闻

  诺奖奖金发了114年,咋还没用完?

   日本加拿大科学家分享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据中新网 最初诺贝尔的遗产只有3100万瑞郎,从1901年至今的114年里,诺奖发放的奖金总额早已远远超过诺贝尔的遗产,那为什么还能有钱发奖金呢?诺贝尔奖之所以能够持续不断发放,要归功于投资理财。

  最初诺奖金额并不高,1901年首次颁奖,根据诺贝尔当初的遗愿:一位教授20年的工资。但此后奖金数额开始缩水,直到1991年,诺奖金额飙升至600万瑞郎。此后连年上升,到2001年已经上涨到1000万瑞郎,并一直维持到2011年。虽然2011年诺贝尔基金会投资不力,但总资产仍然高达28.6亿瑞郎,是设立之初的92倍。

  3000多万瑞郎花了114年还没有用完,还增值92倍。为何诺贝尔奖金始终发不完?是因为投资理财,所以不但没花光,奖金数额反而不断上涨。诺奖完全是依靠投资理财的收入在继续执行着诺贝尔的遗嘱,理财专家的出色表现也延续了诺贝尔的梦想。

  诺贝尔基金会的钱投资过国债,也投过房地产和股市。但是,理财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

  2011年,由于全球股票市场不振,诺贝尔基金会的股票投资就亏损了1900多万瑞郎。因此,诺奖每项奖金的金额也从1000万瑞郎降低到800万。

  诺贝尔奖项的单项奖金已经高达800万瑞郎,相当于600多万人民币。面对这样一笔巨款,这些各领域的高级知识分子会怎么花呢?

  有报道称,根据过往经验,和平奖得主通常会把奖金捐给慈善机构;科学奖得主刚领奖后,通常需出席大量演讲及会议,无暇考虑如何运用奖金;文学奖得主则通常不愿公开使用奖金的方法。另外,部分得奖者还会把奖金供科学研究之用或投资置业。

  1993年的医学奖得主夏普就花钱买了栋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2001年的物理奖得主克特勒也买了房子。2014年,中国人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拿着约70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在北京北五环外买了一套房。

  据新华社瑞典皇家科学院6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中微子振荡方面所作的贡献。

  据该奖评审委员会介绍,梶田隆章在15年前介绍了某种中微子从宇宙到达位于日本本州岛中部的神冈中微子探测器途中,其特征会出现两种转变。而麦克唐纳同时证明了不同种类的太阳中微子在抵达地球途中会相互转变种类。中微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认为没有质量,这两位科学家的发现证明了中微子振荡现象,揭示出中微子无论多小都具有质量,这是粒子物理学的历史性发现。

  上述两名获奖者将平分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2万美元)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奖金。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诺贝尔化学奖等其他奖项的评选结果将逐一揭晓。

  

标签:屠呦呦|诺贝尔
稿源: 新华社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