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国内国际 >>正文

日本侵华战争遗孤讲述中国母亲:恩情永生难忘

www.ijjnews.com   人民日报  2015-07-31 08:50
  

  二田口国博1965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时的毕业文凭。记者刘军国摄

  “养母对我的恩情永生难忘”(见证·感恩)

  ——日本侵华战争遗孤二田口讲述中国母亲的故事

  开栏的话

  70年前,中国人民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饱受战争创伤的中国人民没有把仇恨转向日本人民,以博大胸怀收留并养育了数以千计被遗弃在中国的日本遗孤。日本侵华战争遗孤的故事不仅是日本法西斯侵略历史活生生的见证,也包含着中国人民宽容、善良和大爱换来的感恩之心。

  1989年7月,陈先国带着妻子与一双儿女从沈阳来到东京,从此改名为二田口国博。

  他是一名出生在中国的日本人,他的祖国是日本,故乡是中国。上世纪30年代初,二田口的父母作为满蒙开拓团成员来到中国东北地区。父亲供职于开拓团的邮局,母亲通过制作和服补贴家用。

  1939年,二田口出生在中国东北地区。二战后期,随着日本节节败退,二田口的父亲被迫参军,在日本投降前夕战死。

  当时有大量开拓团的成员要回日本,但由于轮船数量有限,大多数日本人不得不暂时等待。二田口与母亲、妹妹一起住在一个小学里,条件极为简陋,没有床铺可以睡觉,就睡在冰冷的地上。进入冬季之后,缺衣少食,妹妹和母亲先后被饿死和冻死,7岁的二田口成了孤儿。看到每天都有大量的人死去,二田口当时已经彻底绝望了,认为自己不久之后也将死去。

  然而,令二田口没有想到的是,母亲去世没多久,一位中国女性收养了自己。长期饥寒交迫的逃难生活使得二田口的身体非常虚弱。二田口说,养母为了让自己尽快恢复身体,想方设法费尽周折、不惜用很高的价钱买来大米,熬成粥喂他。当时,大米被认为在所有主食中营养最为丰富,因此在战争期间,只有日本人才可以吃大米,中国人不许吃、也不许种大米。

  由于长期处于饥饿状态,养母担心自己一下子吃太多,反而会更糟糕,每次对二田口的食量进行限制。就这样休养了好几个月,随着二田口的身体慢慢恢复正常,养母才给二田口增加了食量。二田口说,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但养母总会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给他吃。

  “如果当时没有养母及时收养我,就不会有今天的采访了。养母对我有救命之恩和养育之恩。养母对我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永生难忘”。

  新中国成立后,养母送二田口上小学。二田口说,很多小伙伴都有兄弟姐妹,但自己孤身一人,每当有其他小朋友欺负自己时,养母总能及时出现并制止。二田口对记者说,养母一辈子没受过什么教育,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是对于他的教育却是一直非常上心。二田口念的初中,一个年级有200多人,只有很少几个人考上高中。在养父母的大力支持下,二田口1960年考上了北京钢铁学院。二田口说,当时自己所住整条街上,没有几个人能念到大学。养父在1961年去世之后,家里经济变得十分困难,二田口曾想退学,然后找工作补贴家用。但是养母鼓励二田口说,“咱们咬咬牙就过去了”,坚决让他念完大学。

  1965年大学毕业后,二田口分到沈阳矿山机器厂。这一工作就是20多年,一直到1989年回到日本。

  二田口说,截至目前,自己所遇到的最悲伤的事情就是养母1975年因心脏病去世。二田口父亲的老家是日本熊本县,2000年他曾去那里扫过墓,但后来再也没去过。二田口1989年来到日本之后,每年至少要返回中国一次给养父母扫墓。“在我的有生之年,只要自己能动,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哪怕有一天动不了了,也会交代我的孩子代替自己去中国扫墓。”

  2008年,考虑到养母的墓地在一个小山上比较孤单,在回中国上坟时,二田口就花高价新买了块位置较好的墓地,以报答养母对自己的恩情。

  二田口说:“希望安倍政权能够正确认识那段给亚洲邻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侵略战争,以史为鉴,向曾遭受日本侵略与殖民地统治的各国人民诚挚道歉,并与中国等周边国家搞好关系。”

  (东京7月30日电)

[1]  [2]  下一页  尾页
标签:侵华|遗孤|中国
稿源: 人民日报  编辑: 郭婧婧郭婧婧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