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国内国际 >>正文

揭秘世界名校如何挑学生:分数不是“硬通货”

www.ijjnews.com   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5-07-15 09:10
  

  “在美国,即使是那些在高中全校排名第一、SAT满分的学生,有些也会被哈佛刷掉。”有着多年经验的留学专家马振翼说:“要想进入美国一流大学,光是成绩好不行,分数达标的学生太多了。”

  那么,不靠分数,靠什么呢?

  “排名越靠前的学校,挑选人才时,往往更看重素质。”马振翼说,“世界名校在找让人印象深刻、多才多艺和拥有特殊课外活动的学生。因为他们要的是将来可以影响世界的人或具有这种潜力的人。”

  留学专家曹强举例说:“比如哈佛志在培养全球的领袖人才,那么一个学生如果既有做总统的潜质,又有做总统的热情,就会被学校另眼相看。”

  正是因为这个标准,刘帆柯和黄郝才得以进入世界名校,因为他们用实际行动展现了自己的潜质。“拿刘帆柯来说,他在课业负担之余,坚持每天放学后去实习,这种毅力,已经刷掉了60%的学生。”留学专家张歆说,“他的成绩虽然不是顶尖,但仍是优秀,这又可以刷掉20%的学生。此外,刘帆柯对政治的努力和热情不是到了大学就戛然而止,而是有进一步的规划,这打动了考官。”

  当然,更多进入名校的留学生,都未把兴趣爱好当成“敲门砖”,而是“导航灯”。比如,康奈尔工程学院电子和计算机工程学专业的李泽,平时喜欢玩乐队、搞摄影,丰富的活动让他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发展;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商业经济专业的岳轩,致力于会计方向,还凭着出色的表现担任了德勤的校园大使……

  从表面上看,世界名校似乎非常看重学生的“课外活动”,于是,很多人一窝蜂去做义工、当运动会的志愿者、参加“模拟联合国”。但专家指出,大学考察课外活动,实际上是考察学生的能力,“假如你参加了3种社团,都是普通团员,就不如只参加一个,但担任了主席,这代表你有组织和领导能力。”马振翼解释说,参加了活动并不说明问题,在里面起什么作用才最重要。

  变革:通过多元录取手段,打破唯分数论的思维定势,从“招分”转向“招人”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有专家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名校招收的学生和“一流人才胚子”有些出入。

  这就是唯分数论的弊端。在我国高校招生录取中,高考成绩是主要依据,好的高考成绩意味着好学生,好学生意味着能进好学校。但是,高考考查的是基本知识和解决书面问题的能力,创新和科学技术相关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反映。“谁可以告诉我,SAT得到2300分的学生,一定会比得2250分的学生在未来成功率更高?在美国,有人做过一项调查,用学生的SAT成绩,只能预估出他大学第一学期的成绩,第二学期的都估不出来。”马振翼说。

  那么,怎么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胚子”呢?世界名校的招生“偏好”也许能有所启发:通过多元录取手段,尝试一年多次考试,打破唯分数论的思维定势,从“招分”转向“招人”,真正发现学生分数背后的潜质,挖出学生本人的个性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当好伯乐,独具慧眼,选出千里马。

  但是,单纯的拿来主义是行不通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更何况是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例如,在美国,高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倚赖于申请书、推荐信等,之所以行得通,是因为学生一旦不诚信,将付出高昂的代价。但在我国,基于自律的诚信体系还没有健全完善,分数之外的“软评价”容易沦为暗箱操作。基于种种原因,现行高考制度尽管受到“唯分是从”的诟病,但仍是一种公平的选拔方式。

  所以,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的所谓成熟的办法,而是要有选择地吸收借鉴。根据已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学招生实行多元录取等措施,都是从看“分”向看“人”的改变,也是找寻适合自己的教育制度的有力探索。(张烁)

   (根据受访对象要求,刘帆柯、黄郝、李泽、岳轩为化名)

首页  上一页  [1]  [2] 
标签:世界名校|挑学生
稿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辑: 李华燕李华燕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