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晋江人】姚贻白:心善不贪成就发家路
人物名片
姚贻白,祖籍晋江永和钱仓村,生于1938年,1986年定居香港。沥高鹏飞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原董事长,香港晋江同乡会常务董事,香港永和同乡联谊总会名誉会长,香港钱仓同乡会永远荣誉会长。
前不久,晋江永和镇永和村钱仓自然村迎来两件大喜事:由爱心企业家姚家兄弟共同出资捐建的一栋9层大厦举行捐赠仪式;晋江姚氏始祖重华皇帝(即舜帝)诞辰,菲律宾钱仓同乡会、香港钱仓同乡会及澳门钱仓同乡会的近百位乡贤组团回乡谒祖,并接受姚家兄弟的楼层捐赠,受到家乡人民的热情接待。
晋江旅港乡贤姚贻白率团的香港庆贺团一行,这次也回到家乡,虔诚奉上一炷心香,祭祀先祖。记者看到,这位曾经当过教师、做过老板、今年已78岁的长者,总是穿梭在人群中忙前忙后,帮村里热情接待和安排。活动结束后,记者对这位热心肠、曾为钱仓公益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在钱仓村德高望重的姚贻白先生进行了专访。记者_沈茜 陈巧玲文图
01
为留住祖根凝心聚力“建陵园兴学堂”
在钱仓村,有一座占地10亩、远近闻名的钱仓姚氏陵园。这座陵园,正是姚贻白牵头凝聚群策群力修建的。
2002年,为了配合工业用地征迁,不少旅菲、旅港乡贤都得回乡来迁墓,甚至有墓地被迁了五六次。于是,不少旅菲华侨打算把祖先的遗骸带去菲律宾安葬。
“要是把祖先遗骸带走了,那每年清明节他们也不会回来扫墓了,慢慢地对家乡的感情也会变淡。”2002年,姚贻白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建议:动员村民把墓地全部迁走,重新盖一个陵园,把祖先遗骨和骨灰都安置在陵园里。这样,墓地迁出后的那片土地,可以用来建工业区,也就有了后来的永和第一工业区。
很快,姚贻白凭借自己的热心和号召力,并充分利用社团和学生资源,将旅菲钱仓同乡会和香港钱仓同乡会联合起来,发动他们捐资筹款,并在乡亲们的积极配合下,第二年就顺利动工。只用了短短10个月的时间,2003年年底就建起了这座环境优美、风格独特、雄伟壮观的钱仓姚氏陵园。
修建陵园期间,他不辞劳苦,来回香港和晋江共60多趟,事无巨细地包揽下来,不到一年,这座投资600多万元的陵园终于落成,这让他激动不已。然而,让姚贻白更加欣慰的是,每年清明节,从五湖四海回来的乡亲们都会聚集在此寻根祭祖,不仅扫墓比以前方便多了,而且彼此之间多了亲情的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修建这座陵园,不仅支持了殡葬改革,退还了工业用地,还实现了钱仓人“建陵园,兴学堂”的愿望。
原来,当时村里已成为危楼的重华中心小学亟须迁建,2003年陵园动工之后,姚贻白就打了这笔善款的“主意”。一边建陵园,他一边带头捐资,并把建陵园省下来的、卖陵园里公墓的钱暂时全部投入小学迁建项目中。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多渠道争取资金支持。动工、奠基、承包工程建教师楼……渐渐地,占地43亩左右、投入600万元的重华中心小学终于有了一栋4层24个教室的新教学大楼,并于2007年正式搬迁。
如今,小学还缺少教师宿舍楼、跑道、办公楼等设施,资金缺口也较大。可喜的是,这两年在村民和海外乡贤的集资支持下,在姚贻白的全力配合发动下,教师宿舍楼去年动工建设,很快,这栋5层楼的宿舍楼也将拔地而起。
其实,姚贻白参与重华中心小学的修建和重建,这已是第三次了。上世纪60年代,他争取菲律宾华侨捐资建一座占地15亩、用条石盖起来的有着千人大礼堂的重华中心小学。当时永和中学刚成立,由于没有校舍,钱仓人把这刚建起来的校舍让给永和中学使用,一用就是36年。
其间,为了让钱仓的孩子也有校舍读书,姚贻白又再次向海外侨亲和上级有关部门争取资金,在旧重华番仔楼北面扩建两座教学楼,让孩子们有场所得以就学。
“这五十多年来,我头脑中想的始终是家乡的校舍怎么办?如何让我曾任教过的学校变得更好?”姚贻白用他一次又一次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对学校的热爱和关心,付出了无限的心血。
02
为师多才多艺 经常为学生免费理发
姚贻白是土生土长的钱仓人,1958年在泉州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三明将乐支教,成了一名教师,一待就是3年。后因母亲生病,作为家中独子,姚贻白申请回乡工作。之后,他在重华中心小学、内厝村锐峰小学任教,后来任永和学区所有小学、附属中学及幼儿园的校长。
和许多师范类老师一样,姚贻白也是多才多艺,除了能教语文、数学之外,还精通笛子、二胡、小提琴等多种乐器。然而,“理发”也是他最拿手的技能之一。
“每当看到学生头发长了却没钱理,尤其到了夏天满头大汗时,我就不忍心。”善良的姚贻白决定捡起自己的手艺,花4元钱买了一套理发工具,利用中午休息和放学后的时间给学生免费理发。心灵手巧的他还把自己的旧衣服找出来,缝制成围裙系在学生身上,防止剪掉的头发掉学生身上。姚贻白还发动老师们一起加入这个队伍,每天和他们一起给学生理发,是姚贻白必做的功课。
“你还别说,我的理发技术还不错,剪得挺好看,孩子们都很高兴呢!”姚贻白笑说。那个时候,拿不出两毛钱去理发的学生大有人在,自从学校有了这支有爱的免费理发服务队之后,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和感激。
“当时为他们省了两毛钱,不少学生到现在还记得这事,有的甚至要来感谢我,被我婉拒了。”如今,对学生如对自己孩子疼爱的姚贻白已经桃李满天下,受到许多学生的爱戴和尊重。
03
为家乡干实事
只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从事20多年教育工作之后,姚贻白为了去香港照顾70多岁的老母亲,于1986年离开晋江,什么都没带只身前往香港。当时已经40多岁的姚贻白,作为一个几乎一无所有的“穷书生”,去香港从零开始打拼事业,算是他人生中一个重要转折点。去香港之后的30多年里,他对家乡的感情没有变过,也从没有断过他对公益事业的热情和投入。
初到香港,姚贻白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每天上午9点到晚上9点,他在一家工厂搬运貂皮,搬一捆就100多斤,对于一个从没干过苦力的斯文人来说,这无疑是对身心巨大的挑战。尽管工作艰苦,他也从不喊累,总是咬牙坚持。凭他的吃苦耐劳,一天能挣152元人民币。
下班后,他匆匆吃完晚饭,就又去羊毛厂干杂工,正常都要到11点,有时甚至晚上12点才下班。每天超过12个小时的体力活,姚贻白坚持了两年。
好不容易存了10万元积蓄,姚贻白终于有了本钱创业。当时,内地百业待兴,姚贻白选择成立电子公司,专门销售军工电子配件。
“我本来以为自己一个当老师的不太会做生意,可能会亏,没想到比别人做得还好。”姚贻白说,由于自己心善不贪,顾客都觉得他做人实在,慢慢就积累了不少客户。
随着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姚贻白也到了退休年龄,于是他把公司交给儿子管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社团工作和公益事业中。
由于热心社团事务,又对家乡的公益事业尽心尽力,他常年频繁往返于香港和内地之间,而来回的机票他都是自掏腰包,从不报销。社团活动前期筹备、捐款动员、家乡建设大小事甚至村民之间的民事调解,大家都信任他、需要他。谁曾想,眼前这个开朗乐观的老人其实做过心脏搭桥手术,也曾在去年因腰椎严重萎缩进行手术。即使如此,他仍然乐此不疲地为公益事业忙碌着,坚持着,幸福着。
“如果不从赚钱多少的角度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话,我觉得我是成功的。”当记者让姚贻白评价一下自己的人生时,他笑说,“一个人的成功应该看他对子女的教育、对家乡对社会的贡献多少。踏实做事为本,与人为善最乐。”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