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沪宝泉街 有家1955年开的理发店
晋江新闻网6月21日讯(记者_施蓉蓉 秦越 文图)古香古色的沿街商铺,被踩得发亮的青石街面,这家始于1955年的理发店就藏在晋江深沪的百年老街——宝泉街中。传承至今,已是第二代人,他们仍坚守着这份手艺,尽管各种新式的理发沙龙在深沪已遍地开花,但老深沪人依然最爱这家剪头、剃胡子、刮脸一气呵成的老店。
记者来到这家理发店时约下午4时。一把长椅,三把理发椅,两面镜子,条形工作台,加上两个水龙头的简易洗头区,便是店里的全部摆设。理发师刘正耀在给一位老人洗头发,理发师刘正文头上戴着照明灯正给一位中年人剃胡子,理发师许世腾则对着镜子给自己剃胡子,手中折叠式的剃刀看起来十分好使。这时候,记者才看到许世腾手中的剃刀,木制的刀柄因使用多年,被磨得光滑,刀片用来刮的一面被磨得薄而光亮。许世腾大笑着说:“这剃刀一般人可用不来,很讲究技术。”
据许世腾介绍,这家店最早名为“深沪理发社”,是1955年由12家私人理发店合作而来,那时候人员有32人之多。后来,因多种原因,人员陆续离开理发社。上世纪80年代,第二代人开始接班时还有十几个人,到了上世纪90年代剩下7、8人,从2004年开始,就只有他们3人了。“1955年那会,人员有惠安、南安、莆田、同安等地的,现在就剩我们仨,都是莆田人。”许世腾三人均是1979年、1980年左右从老家来到深沪,从此在这里扎了根。
“2003年之前,我们是在对面那家店,2003年才搬过来的。”忙完手中的活,刘正耀说道,旧店地势比较低,光线不足,加上后来客人也没那么多了,便搬到现在的这家店,平时就住在楼上,三个人搭伙做饭。刘正文说,他们均是接父辈的班来这里,一年365天,只有大年初一不营业。
深沪理发店。
理发椅1980年购于上海
仍沿用50年代记账代号
理发店中,那三把旧迹斑驳的老式理发椅让人仿佛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据介绍,这三把理发椅于1980年购于上海,当时一共买了12把,加上运费,一把要400多块钱。“在当时,这可是最先进的。”回忆起购入理发椅时,许世腾无不感叹,那时候正是理发店生意最高峰的时候,理发、烫头发在那个时代正当流行,深沪镇就这一家理发店,男女老少都是来这理发。“那时候理发店每个人每月能赚50多块钱,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也才三、四十块钱。”上世纪80年代以后,理发店的竞争开始大起来,到了上世纪90年代便开始不做烫头发的生意,女性顾客便渐渐少了,最后就只有男性顾客。
除了理发椅,店里还有不少“老伙计”,用了30年的梳子,原本平整的梳齿都被磨出了弧度,手动的手推剪现在更是在理发店中“绝迹”了。拿着手推剪,刘正耀不禁想起当学徒时的趣事:“手推剪很讲究技术,那时候我们就拿着手推剪剪腿毛练习,还剪西瓜皮。”
工作台上摆着他们的记账本,三个人的名字下面是自己当天理发的收入,特别的是,名字下面盖着看起来像三角形又像心形的印章。许世腾指着记账本上方的一排木制竖条形的盖章告诉记者,这是上世纪50年代理发行业记账用的符号印章,不同的符号代表不同的价格,现在也只有从事理发行业的老师傅才看得懂了。“1955年到1984年那会,大人理发2毛5,小孩子1毛五,后来就越来越贵。现在我们一般是15块钱,也就这个15块的印章用得比较多了。”
现在,这家理发店一天接待二十几个客人,每个人一个月能赚3000多块钱。
深沪理发店。
许多老顾客在这里理了一辈子头
谈话间,满头白发的詹老走进店里来理发,刘正耀起身接待。詹老走到最里面的理发椅上坐下,刘正耀将理发围布系好,在詹老后脖子涂上滑石粉,便开始剪头发。“滑石粉可以防止头发粘在脖子上。”头发剪好后,刘正耀到里间把热水加到水槽中,准备为詹老洗头发。抹上洗发水后,刘正耀拿起头刷帮詹老洗头发。“现在的头刷是塑料的,以前都是用竹子做成的。”洗好头发吹干后,刘正耀将理发椅的靠背“放倒”,以便詹老躺下开始刮胡子、刮脸以及刮耳朵。
用来刮耳朵的耳刀已经很少人使用,刘正文拿起另外一把耳刀向记者介绍,耳刀最初比较厚,用了几十年才有现在这么薄,而且很锋利,不是老师傅绝不敢用耳刀刮耳朵。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剪头、剃胡子、刮脸、刮耳朵一条龙服务才完成。詹老乐呵呵地说,自从有了这家理发社他就一直在这里理发了。“在这里刮胡子、刮脸很舒服,来这里理发已经是一种习惯了。”
许世腾说,现在来理发的以五六十岁的居多,大部分都是几十年的老顾客,来了之后什么也不用说,直接上座,这份默契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理发,还是一种带着历经几十年却依然原汁原味的习惯,弥足珍贵。
- 懒汉为了吃免费牢饭 到深沪派出所求被抓2015/06/19
- 深沪镇积极开展与育龄妇女交流活动2015/06/17
- 深沪首批拒缴社会抚养费对象 被纳入失信名单2015/06/14
- 深沪镇 推进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2015/06/14
- 深沪镇加强药具管理服务工作2015/06/04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