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移民”泛滥根在学籍造假
内蒙古自治区今年清退上千“高考移民”一事,引发社会持续关注。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这些“高考移民”的家长多为河北省公职人员,各种“移民”手法也在不断翻新。近40名经过重重闯关、在内蒙古参加了今年高考的“移民”考生,手中甚至持有由内蒙古当地学校和教育局出具的连续就读的假证明。(北京青年报)
近年来,几乎每年高考前后,“高考移民”都会成为媒体上的热点新闻,今年曝出的河北省官员将子女送到内蒙古高考,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以及“服务体系”之完备,为近年来所罕见。有关方面应当认真调研“高考移民”的实际情况,抓住关键,对症下药,依法严厉打击,从总体上维护高考公平。
“高考移民”一般是从人口密度大、教育水平较高、录取比例较低的地区,向人口密度小、教育水平不高、录取比例较高的地区迁移。考生迁入户口之后,大多仍在原籍念高中,享受质量相对较高的教育,而在迁入地只是空挂一个学籍,或每逢学业水平考试等重要节点回来“应卯”,其余时间均在原籍就读。这样一来,他在迁入地参加高考时,相较其他考生就具有更大的优势,更容易考上理想的大学。如果迁入地区接纳的“高考移民”越来越多,势必加大当地高考的竞争烈度,降低当地的高考录取比例,从而损害当地其他考生的利益。
各地从维护本地考生利益和高考秩序的角度,会对“高考移民”加以限制和打击,而限制和打击的重点,应当放在导致“高考移民”泛滥的关键环节上,否则就可能打不到要害,甚至可能“按下葫芦浮起瓢”。导致“高考移民”的关键环节,不在人们一向很重视的户籍造假(考生把户籍从河北迁到内蒙古,不存在太大的困难,比如在内蒙古买房就可以搞定,因此户籍造假的并不多),而在于人们不那么重视的学籍造假,即考生并未在迁入地学校连续就读,而只是在那里空挂一个学籍(如今年内蒙古最后清退的近40名“高考移民”,均持有当地学校和教育局出具的连续就读的假证明)。只要能有效遏制、打击学籍造假,打击“高考移民”的工作就完成了一大半。
国家教育部门确定高校在某个省份的录取名额,主要考虑的是该省份的人口密度、教育水平和参加高考人数等因素,那些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地方,考生在高考时本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国家需要从录取比例上向这些地方适当倾斜,在更高层面上体现高考公平。上述因素中,人口密度和教育水平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参加高考人数则会受到“高考移民”的直接影响,特别是,如果大量“高考移民”都在迁入地空挂学籍,而在原籍地享受质量较高的教育,他们在“套取”迁入地高考优势的同时,也影响了国家对不同地区教育质量和受教育者信息的全面把握,不利于深入推进教育改革,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
随着高校自主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以及将来可能实行全国考生按统一标准参加高考和申请大学,高考有望逐渐消除户籍壁垒,考生主要在学籍地参加高考。这种情况下,学籍将成为考生最重要的法律身份,在教育水平较低地区就读的考生,学籍将成为他们享受高校录取优惠政策的最重要的法律资格。无论是高校对某个学生进行自主招生考察,还是国家确定各个地方的录取比例,仍然需要向教育水平较低的地方适当倾斜,高校和教育部门能够把握的主要指标,仍然是考生的学籍——某个考生在教育水平较低的地方念高中,高校自主招生时应当对他予以适当关照;某个地方教育水平较低,分配录取名额时也应予以适当优惠。这些举措,在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录取中也是惯例,体现了高校录取既追求效率(分数)又注重公平(政策倾斜)的原则。
所以,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教育部门都需要对中学学籍严格监管,严防考生家长、中介机构、教育部门和学校联手造假,严惩空挂学籍等学籍造假行为。否则,即便高考已经打破了户籍限制,但以学籍造假“套取”政策优惠的“高考移民”仍将屡禁不止。(石赋德)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