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试点花落泉州 数控一代助推升级
近日,在南安水头飞艺鞋材制造有限公司,2000多平方米的车间里整齐摆着100多台鞋机设备,24小时连续高效运转,一天可生产6000多双高档品牌鞋的绣花鞋面。
“我们的鞋面生产设备是南安南益公司研制生产的全球最新3D鞋面打印机械,能打出高档精美的绣花鞋面,产品品质可与世界名牌阿迪达斯公司产品媲美,且生产效率高,一台设备抵上5个工人。”飞艺公司董事长黄文水说。
飞艺是泉州民企探路制造升级的一个缩影。作为泉州千亿鞋业产业集群的一分子,飞艺的背后,折射出泉州力推以机械装备数字化、智能化带动鞋业、服装、石材等传统产业创新转型的产业变革之路。
“中国制造2025”试点花落泉州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关部门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纲要,泉州入选“中国制造2025”的唯一地方试点。不久后的3月28日,一份旨在推动泉州从工业大市转型为工业强市的纲领性文件——《泉州制造2025》发展纲要发布实施。
“中国制造2025”,为何选择泉州作为唯一试点?《泉州制造2025》编制组组长李培根院士认为,这是因为泉州是全国著名品牌之都、重要制造业基地;泉州人有“爱拼敢赢”、“先行先试”的性格;2014年泉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33.36亿元,经济总量连续16年位居全省第一;拥有上市企业86家,中国驰名商标124件,中国名牌产品46项。
“在我国制造业全面转型,努力实现制造强国目标的大背景下,泉州作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典型城市,对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泉州市长郑新聪说。
然而,泉州制造业仍面临不少挑战。比如,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科教资源匮乏,公共平台不足,高端人才短缺。
为打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泉州大力开展“支持企业全方位创新”行动,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率先在全省实施“数控一代”示范工程试点。
同时,中国工程院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和工信部启动“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重大研究课题,提出中国制造2025年总体战略目标。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他们选择了有良好产业基础和巨大发展空间的泉州,组织院士、专家帮助编制《泉州制造2025》发展纲要及发展智能制造、提升质量品牌、发展服务型制造三个专项行动计划。
数控一代,助推“泉州制造”升级
制造业升级,从何入手?泉州的回答是,以数控一代为示范工程,通过机械装备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加快引领带动传统制造业全面升级。
《泉州制造2025》力推创新驱动战略,通过“政、产、学、研、金”相结合协同创新,建设公共创新平台,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开发标志性重大产品,重塑泉州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推动泉州纺织服装、制鞋、机械装备等九大产业转型,到2025年,跻身中国制造业综合水平10强城市之列。
为实现这一目标,泉州从去年起致力于建设“泉州云制造平台”,将融合数字化网络化制造、云计算、物联网、信息服务等技术,把资金流、物流、服务流统一构成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池,通过大数据分析快速调整供应链,开展有客户参与设计的定制化生产,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
实施“数控一代”示范工程更是泉州制造升级的关键引擎。有关专家告诉记者,“数控一代”机械产品相当于在机器里安装了一个“大脑”,通过提升装备技术性能和附加价值,实现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
嘉泰数控公司是泉州“数控一代”领军企业。该公司投入5000万元,打造数控技术中心,以数字化制造技术为核心,渗透到机械加工各个方面,去年实现销售收入4亿多元,成为国内机床行业的小巨人。
“在国内,数控机械生产是朝阳产业。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数控化率达70%—80%,而我国目前只达到30%左右。”嘉泰数控董事长苏亚帅告诉记者,“数控产品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一是产品精度,一是加工效率。嘉泰通过自主创新,抢占机床行业制高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公司与知名IT、深圳比亚迪签订首期500台数控机床销售合同,提供可替代国际进口的六轴五连动加工中心,仅此一项,就可新增产值1.2亿元。”
机械装备被誉为工业制造业的“母机”,在泉州,“数控一代”示范工程的实施,不仅产生了嘉泰这样的数控机床小巨人,更推动服装、鞋革、石材等传统制造业加快改造升级。
在泉州市科技局局长颜志煌看来,“数控一代”示范工程的实施,不仅为泉州经济发展引入“智慧生产线”,而且研发投入、创新产出等指标大幅提升,推动民营企业实现“有质量的增长”。
(记者 刘益清)
- 全国新型城镇化经验交流会昨举行 22个试点地区相聚晋江“华山论剑”2015/05/13
- 国家级行政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 高分通过国标委考核评估2015/04/28
- 厦门自贸区将试点新型免税购物模式为进口商品降价2015/04/25
- 总理来了!李克强泉州考察“中国制造2025”2015/04/23
- 驾照自学直考年内试点 福建尚未接到相关通知2015/04/17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