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湾大桥” “跨海”两字咋没了? 桥名诞生知多少
“泉州湾大桥”这五个字为何集字选用蔡襄字体?最终确定的桥名为何少了“跨海”两个字?桥名牌安放在什么位置,到底有何讲究?
记者联系上曾参与“泉州湾大桥”桥名命名过程的几位专家学者,包括华侨大学建筑设计院常务副院长、总工程师苏世灼,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申晓辉,泉州市公路局总设计师林发金等,请他们讲述桥名诞生记。
字体为何选用蔡襄体?
苏世灼,华侨大学建筑设计院常务副院长、总工程师,他是以专家组组长的身份,参与此次桥名研讨会。“桥名最终采用蔡襄字体,是经过充分慎重考虑的。”他说,修建于北宋年间的洛阳桥,是中国首座海港梁式石桥,在世界桥梁建造史地位特殊,“它不仅仅是泉州人的宝贵财富,更是名扬全球。”当时,作为泉州知府的蔡襄曾主持过大桥的修造,“泉州跨海大桥的桥名,选用这位人物的字体作为桥名,既体现了古今结合,也是对先人造桥技术的传承,非常有意义。”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申晓辉称,蔡襄既是宋朝大书法家,同时也是修建洛阳桥的重要人物,还是地方行政长官,“多重特殊身份背景下,找他的字体来用在这座现代化的大桥上,最为适合不过了。”
“在古代,当时的造桥工程规模是很巨大的。”专家组成员之一,泉州市公路局总工程师林发金介绍,因为蔡襄与泉州渊源颇深,大家一致推崇选择蔡襄的字体,并没有产生太多歧义。而且,以后向外地友人介绍泉州湾大桥时就可以一同介绍洛阳桥,让新桥与旧桥相连接,又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蔡襄的书法主要学习王羲之、颜真卿和柳公权,在当时即被欧阳修、苏轼等人推为“本朝第一”。林发金说,选择蔡襄字体,还因为其楷书端庄、大气、浑厚,衬得起泉州湾大桥的宏伟气势。
“跨海”两字咋没了?
从最初的“泉州湾跨海大桥”,到最终确定桥名,为何省略掉“跨海”两字?这其中也存在不少奥妙。
在研讨会上,“跨海”二字成为争论的焦点。大家各抒己见,有人认为,加入“跨海”二字方能显出大桥的风范,显示东亚文化之都的大气;有人认为,“跨海”二字会画蛇添足,读起来有些拗口。
“从桥名字数,到字体的选择,作了好几套比选方案,经过多次讨论研究,体现了政府认真负责、科学民主的态度。”申晓辉称,几个月前他应邀为大桥桥名作方案,“短短20多天时间,前后作了三个比选方案,修改好多次。”他说,本来桥名是有“跨海”两个字的,但后来虑到地方习俗,加上七个字和五个字的分别,就将“跨海”两个字去掉,“还有一个行驶视线的考虑,桥名字越多,司机越看不清楚。”
“五个字的桥名,更为简洁大方,雅俗共赏,让人印象深刻,容易记住。”苏世灼总工程师说,目前国内类似这种大桥,在桥名设置上并没有跨什么江(河)的桥名。林发金总工程师也认同这个说法,并举厦漳大桥为例——厦漳大桥主塔上并无“跨海”二字,却苍劲有力,驱车通过大桥时可清楚看到桥牌名。因此泉州湾大桥这个名字,还是命名得比较到位、准确的。
桥名牌放哪有何讲究?
一些对泉州地方史有研究的学者也应邀加入讨论。“从桥名如何表现泉州特色,具体安放在什么位置比较合适等细节的东西,大家都在会上充分交换意见。”苏世灼说,经过一番慎重考虑,最后决定桥名除在大桥主塔上悬挂之外,在桥南北两端也寻找显眼位置,进行布置,“桥北利用一处天然花岗岩,在石上镌刻五个大字;桥南则树一块不锈钢牌子”。
对于安放在主塔上的桥名牌也颇为讲究。“本来主塔双面都要挂上桥名,后来决定只在行车方向挂,这样一来既节省成本,也方便司机辨认。”申晓辉透露,最后为了平衡视觉效果,另外一侧则用拼音体现桥名。
现在,在台商区秀涂互通处的一块纯天然的大石头上、蚶江互通处的一根帆船形的立柱上及主桥主塔行车面上,都镌刻着五个清刚而宽博的楷体,涂以大红漆,集历史与人文于一身。
今后考虑设桥头公园?
“考虑到方便市民游客观赏这座大桥的需求,专家还建议在桥北设置一处桥头公园。”苏世灼称,泉州湾大桥作为未来泉州环湾跨海新标志,必将吸引旅游观光人流,为此专家在会上还提出这样一个建议,“桥头公园设置,可以将与桥有关的资料,以碑记形式体现出来,供市民合影,让更多人了解这座大桥的前世与今生。”他还举了个例子,像厦门的海沧大桥,通车之后当地政府在桥旁边修建一座桥梁博物馆,将一些古今桥梁知识纳入其中,作为一处科教基地,对外开放。
申晓辉副教授也认为,桥头公园的建设很有必要,“但要选择适当的位置,结合今后桥梁安全管理,以及环境绿化美化改造时,一并考虑”。
(记者 林福龙 李波玲/文 王柏峰/图)
- 连接晋江惠安 全程26.7公里 泉州湾跨海大桥或五一前后通车2015/04/26
- 泉州湾跨海高速桥与路分开计费 法定节假日小车免费2015/04/23
- 泉州湾大桥初体验:御海临风 8分钟跨越泉州湾2015/04/22
- 泉州3大学生擅闯跨海大桥 做危险动作拍照写攻略2015/04/20
- 泉州湾跨海大桥收费标准出炉 小型车每车公里2.68元2015/04/18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