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民生 >>正文

“古墓发现”带你穿越回盛唐时的晋江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15-03-29 11:23
  
船形陶灶,前后两口锅,一大一小
五盅茶盘

  上周末,晋江紫帽园坂村发现一座唐朝古墓,出土了一批墓主人生前的日用品明器:有盘口壶、罐、钵(缶+本)、碗、小盏、(金+焦)斗、托杯、唾壶,还有船形陶灶……

  那一刻,昔日大唐的盛世景象,仿佛不再停留在过去泛黄的史书上。其实,在紫帽园坂发现唐墓以前,晋江已发现的唐代古墓就达20多座,出土的文物中较为精美的有玉簪、青铜(金+焦)斗、熏炉、五盅盘、四神墓砖以及仕女墓砖等。记者以这些出土文物和史书记载为基础,大致勾勒出一个大唐晋江大户人家甚至贵族阶层的生活面貌。亲爱的读者、网友,想随我们一起直面感受盛唐的晋江吗?想随我们一起参观晋江的“土豪”人家吗?那么,快和我们一起去“穿越”吧!

  要想穿越到唐朝

  你的身份得是贸易客商

  唐代要在晋江定居,靠近晋江边的池店是个不错的选择。这里,离繁华的市中心泉州城不会太远,土地肥沃,便于发展农耕渔业;禽鱼富饶,堪称是“鱼米之乡”。要知道,彼时的陈埭,还是一大片滩涂呢。

  别看不是在市区中心,有家底的大户人家还是有不少,比如,祖先从南朝时就从中原迁徙到池店的王家,这可是一个望族。他们的祖先王智首,隆昌元年(公元494年)葬于池店霞福,这也是晋江迄今发现的最早有纪年具名的古墓。

  穿越到了唐代的晋江,王老爷子就是我们要拜访的第一个对象了。但以记者的身份肯定是不行的,当时的新闻还只是口口相传;以文人墨客的身份也不行,唐朝人的文化水平太高,从晋江发现的唐墓来看,只要是男性墓,墓室里都会有砚台随葬,有的制作还十分精美。唐人就连喝酒都要行酒令,吟诗作对,朋友间更是常常唱和往来,我们没这个习惯,很容易被看穿。

  想来想去,有一条路子不错———那就是佯装为从事国际贸易的客商。唐时的晋江海外贸易已经开始活跃,各国客商云集,“市井十洲人”,唐人有着宽阔的心胸,不会取笑我们穿着打扮奇怪;语言沟通方面更是没有问题了,因为当时的官话就是闽南语,压根不用担心。

  王老爷子

  给我们看看你家的厨房吧

  敲开了王老爷子家的大门,说明了来意,在一个大管家的带领下,我们见到了慕名已久的王老爷子。

  王老爷子已六十有余,但精神矍铄,笑声十分爽朗,有着一种豪迈之气。听说我们是往来各国的客商,对我们也是颇为好奇。

  王老爷子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用五盅盘给我们倒了茶。我们的交谈就从茶开始。茶道在唐朝很兴盛,唐人爱喝茶,后来茶叶更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物品之一。

  “不可一日食无茶啊,茶就像我们的油盐一样是必需品。”王老爷子说,茶还可以养生,他信奉道教,他不仅吃茶,平时的饮食也十分注重养生。

  说到养生,我们便鼓足勇气冒昧提出可不可以去参观厨房。既然重视饮食就会重视厨房,我们知道晋江发现的唐朝墓中,可都随葬着一个船型陶灶呢,既然穿越而来,总要瞧一瞧吧。

  王老爷子虽有些意外,但唐朝的吃货特别多,毕竟大家都以胖为美嘛。他或许以为我们只是对厨房有着特殊癖好的吃货,欣然带着我们前往。出现在眼前的大灶和古墓里出土的陶灶在样式上几乎一模一样,但是比例却要大很多。整个灶是长方形,前后摆着两口锅,前面摆大锅、后面摆小锅,灶口还有一些没有烧尽的柴草。

  王老爷子见我们看得稀奇,就说,平时烧饭煮菜都是用大灶,但是大灶烧火的热量大,有一些余热可以传送到小灶,小灶利用余热就可以烧热水了,方便又省柴。

  除了灶,我们还看到了一个圆滚的四系罐,罐里正装着水呢。这个在唐朝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容器,在我们后来发掘的唐墓中却时常被发现,它可是唐墓断代的一个参考。为什么?因为在唐代的不同时期,罐的造型都不同。

  “老爷,小少爷又从泉州城里捎了阿拉伯的椰枣来了。”我们正对着罐愣神呢,管家的声音在门外响起。“呵呵,来来,今天有口福了,大家吃椰枣去,这可是‘进口食品’。”王老爷子高兴地招呼我们说。

  又是吃,果真是吃货最好的时代啊!

  生活富足宁静

  考取功名全无兴趣

  吃过了椰枣,王老爷子心情大好,和我们聊起了他家的小少爷来。

  “要说我们家这个少年家是真正的有才气,才华能够比过他的,晋江地面还不多。”老爷子得意地说,他们现在的生活安定而富足,所以孩子对考取功名也没什么兴趣,常常就喜欢和朋友饮酒吟诗过日子。

  稍顿了一下,老爷子又说道:“晋江这里往北方考科举,离家太远了,我年纪大了,其实,我知道这孩子是舍不得离开我。”

  据《晋江市志》的《人物传》中记载:“泉州虽有通文书吏事者,亦不肯远仕北方。”

  无论哪一个朝代,都有不少人抢破头要去当官,就唐代的晋江人例外。这不,同是池店人的欧阳詹就很典型。

  欧阳詹的父亲、两个大哥都是唐代闽越的地方官吏,但他却无心当官,只是在家乡一直静心潜修,直到后来被地方的长官和家里人逼得没有办法,才去考取功名,并和韩愈同榜题名,成为泉州史上进士第一人。

  王老爷子还带我们走进书房,给我们看他收藏的他家小儿子和当时那些晋江文人们的诗词应和,一脸的骄傲和满足。此时,书桌上的熏炉里青烟缈缈,双孔插器里插着姿态优美的鲜花,宁静得让我们舍不得穿回来了。

  (记者_董瑞婷 蔡培仁 王家熠 文图)

标签:古墓|考古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