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国内国际 >>正文

德国为保护环境用实际行动贯彻垃圾分类

www.ijjnews.com   解放日报  2015-03-23 09:37
  

  垃圾桶被德国人誉为最重要的生活用品之一。漫步德国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花花绿绿的垃圾桶。一位访问德国的学者以她在达姆施塔特小镇的生活经历,讲述了德国人与垃圾桶的那些故事。

  第一堂课是学垃圾分类

  “1吨废物=700公斤的错误条件+200公斤的懒惰思想+100公斤真正的废物。”这是德国教育和科学部分管环境技术的负责人舒尔茨先生说的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深深扎根在了很多德国人的心里。

  2008年初,我到德国读博士,住在黑森州法兰克福附近的小镇达姆施塔特。在学生宿舍短暂的过渡后,找到了合适的房子,搬进了一栋12户的小居民楼,过上了德国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

  安顿下来,去超市解决了柴米油盐后,发现摆在面前最切实的问题居然是垃圾处理。对于德国人的垃圾分类之严格,我早有耳闻,但之前只有短暂造访德国的经验,宾馆旅社里对来客颇为宽容——或者不如说是将就,房间里只摆一个垃圾桶,随便扔。如今成为常住居民的一分子,要求不同,只能老老实实从头学起。

  听朋友说,有人去柏林留学,签完租房协议后,上了“第一堂课”。房东亲自把他带到垃圾堆放点,绘声绘色地讲起了垃圾分类之“道”。因为德语不太好,这位朋友在没弄懂房东大意的情况下,就说:“我懂了,垃圾要扔到这里,还有其他事情吗?”结果引得老太太勃然大怒,说你要不想遵守这里的规矩,就要收回房子。好在这位朋友非常诚恳地道了歉,并且承认自己听力不佳,才被原谅。

  我专程下楼考察,小院里的摆设正是司空见惯的德国民居标准配置:两个棕色小垃圾桶、两个蓝色大垃圾桶用来存放可回收垃圾,边上是半人高的小库房,打开铁门,里面是专门存放不可回收生活垃圾的垃圾桶,封闭起来以隔绝异味。绿色桶装厨余和生物垃圾,蓝色桶装废纸,其余可回收垃圾还有两个去处:普通的玻璃酒瓶和玻璃罐头瓶等,要找到本社区的玻璃收集箱,按白、棕、绿色分别投入不同入口;其余的轻质包装,则要用上“黄口袋”。

  “黄口袋”这个名称是我从德语直译过来的,它的确就是一种黄色的大塑料袋,免费分发,可以在超市、邮局、药房等柜台顺手领上一卷,所有的塑料、金属或是复合包装,比如用完的沐浴露瓶子、餐肉罐头、薯片袋、酸奶杯、牛奶盒,都往这里放。装满以后扎好口袋,政府负责免费上门回收。

  对“黄口袋”诚惶诚恐

  那么问题就来了:回收是如何操作的呢?向朋友求助,得到了一本特别的小册子——垃圾日历。这是地方政府每年底分发到每家每户的本地垃圾清理指南,注明了下一年内本地各个地块各种垃圾的清理日期。每到指定日期,住户有义务把相应的垃圾桶推到门口人行道上,方便垃圾清运工作。清理“黄口袋”的频率一般是每两周一次,一旦错过,只能再等两周,这样就会弄得家里废弃包装泛滥。所以人们拿到垃圾日历,就会马上用黄色记号笔在挂历上标出一年里收“黄口袋”的日期,诚惶诚恐,认真执行。

  轮到本街道收“黄口袋”的这一天,如果有不明就里的外人路过,大概会惊讶于德国人居然如此不讲秩序:整条街的人行道上,横七竖八丢着鼓鼓囊囊装满杂物的塑料袋,有靠在篱笆上的,也有角落里堆成小山的。等垃圾车慢慢开过,街道才又恢复了整洁。

  这些垃圾被运往专门的垃圾分类厂,按材质分类——这个工作基本需要人工进行,我有个同学就曾经打过这样的工,据称工作环境臭气熏天,体验非常恶劣。因此在垃圾日历里还专门提醒,请大家体恤分拣工人,把要废弃的包装倒空,冲干净。当然,从另一角度来说,这也提供了工作岗位,促进了就业。不过“黄口袋”的意义自然远远不止于此,它助力于德国绿色循环经济,经由这一制度,德国白铁皮回收率92%,铝回收率60%,塑料回收率42%。

  自行变卖垃圾属违法

  垃圾清运在德国历来遵循“谁生产,谁负责”的原则,主要走两条路:第一条路是由垃圾生产者自行回收利用或经无害化处理后填埋焚烧等,也可以委托专业的处理公司来进行。走这条道路的是工厂企业,它们有能力、也有需要自行处理生产废料;第二条路则针对居民家庭的生活垃圾,德国法律规定,家庭生产的所有垃圾,包括废纸,都必须交付相应的机构处理,自行变卖是违法的。负责垃圾清运和处理的一般是地方政府,而地方上往往只具备再利用生物垃圾的设施——也无非就是做成堆肥,大多数垃圾或焚烧,或填埋。

  到上世纪90年代初,环保和节约的呼声日盛,也由于场地等条件所限,这两种方法越来越难以为继,政府非常希望能有企业接纳废旧塑料包装等垃圾进行回收再利用,但因为无利可图,企业对此兴趣寥寥。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开辟了第三条道路。1991年通过的《包装法规》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谁生产,谁负责”的原则,指出使用包装物的厂商应对包装物垃圾的产生承担责任,因此也有义务把这些垃圾回收再利用。一些厂商联合成立了绿点公司负责回收利用,它们在自己商品的包装上使用统一的绿点标志,带有这一标志的包装物可装进统一制作发放的黄色塑料袋,由绿点公司回收再利用,其费用由厂商承担——当然也有一部分费用打进了商品价格里。

  这一系统经过几年磨合,迅速发展起来,到上世纪末,德国已经建设起一整套堪称全球模范的垃圾回收再利用基础设施,而“黄口袋”也深入人心。

  不过说实话,垃圾分类的确是一件麻烦事,德国人也难免有偷懒的。正确分类也不那么容易,我自己就常常为某样东西该不该进“黄口袋”而伤脑筋,跟德国朋友提起,他们也一样困惑。最省力的,莫过于把垃圾一股脑塞进不可回收垃圾桶里,但事实上,这种情况很少发生,原因很简单:乱扔垃圾不合算。

  “黄口袋”的清运是免费的,玻璃瓶也可以随便扔,但其他垃圾的清运要收取不菲的费用。我到网上查阅了一下2015年达姆施塔特的收费标准,以每户拥有的不可回收垃圾桶的大小为标准,最小的50升桶的年费96欧元,最大的240升桶的年费460.8欧元。这个费用包括一年清运12次不可回收垃圾、26次生物垃圾和13次废纸的服务。如果需要增加清运次数,每次加收8欧元到38欧元不等。不可回收垃圾扔得越多,付的钱就越多。垃圾日历上明确写着,这是为了鼓励居民们多进行分类,少产生垃圾。

  不遵守这些规则,麻烦就会找上门。有一回,一位垃圾回收人员打开“黄口袋”,发现里面有一大团发霉的面粉,因为面粉太重,撑破了塑料袋,洒了一地,按规定,面粉应装在绿色垃圾桶中。很快,工作人员将一张警告单贴在小区门口,大意如下:你们小区有人乱丢垃圾,犯了错误,现在发出第一次警告,如果再犯第二次,我们不会再来。

  听德国人说,一旦出现第二次,垃圾回收公司就会“罢工”惩罚整个小区,小区管理人员要费很多精力协调,所以大家都格外小心。

  垃圾分类光喊口号没用

  很多德国人知道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在柏林克拉多地区的主干道上,二百多人为环境保护游行,去市政府请愿。环境这么好,还游什么行?

  原来一位小学教师发现有一辆运煤的卡车疾驰而过,立刻向校长汇报了。校长认为这条干道是小学生上学的必经之路,运煤有可能造成污染,有碍孩子们的健康,便打电话召集家长,游行请愿。到了市政府,一位环保官员已立在台阶上等候了。他说,市政府已经调查过了,这车煤是克拉多地区的盟军占领军的空军基地用的。好在每个月只运一车,造成污染的可能性很小。校长和家长的态度却很强硬:只要有一点点危害孩子们健康的可能性存在,市政府就必须采取措施避免。那位官员答应,一定尽快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新闻媒介大肆渲染这场居民和官员的辩论,热闹了几天。电视台最后宣布:市政府决定,为空军基地投资修建一座码头,今后运煤从一个月一次改为半年一次,经运河由船装运。

  回国几年来,我深切地感受到民众的环保意识正在茁壮成长,但在垃圾分类方面,遗憾的是标语口号和运动不少,却很难看到行动的恒心。我在上海居住的新建楼盘,一开始也有五颜六色的分类垃圾桶,渐渐地很多专用垃圾桶空了,消失了,几年后每个门洞只剩一个万能垃圾桶。从我在德国的切身体会来看,要使垃圾分类持之以恒、行之有效,不能只靠政府提供好的条件,民众拥有好的意愿,适当使用一些经济手段还是需要的。(俞宙明)

标签:垃圾分类|德国人
稿源: 解放日报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