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伙和非洲姑娘的“丝路”爱情故事
新华网北京3月10日电 四年前的情人节,一位来自河南洛阳的中国小伙子忐忑地向一位来自肯尼亚的非洲姑娘发了一条短信。
亚星:“情人节快乐呀!”
茹丝:“Oh,Jacky,in my heart,you are my valentine.(啊,杰克,在我心里,你就是我的情人。)”
亚星:“哎呀,你怎么不早说啊!”
这是一段酝酿了大半年的真情告白。
当中国遇到非洲
2010年,亚星和茹丝在上海世博会期间相遇。在酒店大厅的书吧里,亚星被茹丝独特的气质吸引,主动用英文向茹丝打招呼。茹丝却用流利的中文告诉他,她是中国和非洲共建的第一所孔子学院的首批学生,当时正在天津师范大学攻读国际政治专业。
“当时看到他,觉得眼前一亮,心跳跳的,太帅了!”茹丝笑着说。
后来,两人在北京又一次偶然相遇,并开始了交往。“这大概就是缘分吧。”亚星回忆。当时的亚星是小有名气的主持人,而茹丝更是活跃在电视荧屏上的多才多艺的中非文化交流使者。
2011年的六一儿童节,亚星在北京的南锣鼓巷向茹丝求婚,一段跨越大洲、联接“丝路”的姻缘就此展开。
茹丝当时告诉不舍女儿远嫁异国的母亲: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当一名中非文化交流使者,而这个梦想的实现,就从家庭开始吧。
当中国走进非洲
2014年6月,从天津师范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在中国留学八年的茹丝在国家汉办的倡议下,决定回到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担任核心教师,教授当地学生汉语和中国文化。
亚星没有犹豫,陪茹丝一起飞向了非洲。“妇唱夫随嘛,我也想去开辟一片新天地。”亚星说。
刚到非洲的亚星对一切都感到新鲜有趣:“这真的是个充满生机的地方,大草原、火烈鸟、狮子……还有遍地的商机。”事实上,一个宏大的国家战略正在徐徐展开。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一带一路”战略将亚欧非的60多个国家联系在一起,肯尼亚是“丝路”在非洲的重要支点。
就在亚星和茹丝去肯尼亚的几个月前,李克强总理访问了肯尼亚,并签署了关于蒙巴萨-内罗毕标轨铁路的合作协议。这是一百年来肯尼亚的第一条新铁路,建设期间,预计每年将提升当地GDP增长两个百分点左右,带动数万人就业,对于推进东非互联互通和次区域一体化建设也意义非凡。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建设。
“这几年来非洲考察和投资设厂的企业和个人越来越多,很多私营企业在肯尼亚从事房地产开发、矿场机械、工程机械、小家电小商品等,大概占肯尼亚同行业的三四成市场份额。中国商品物美价廉,很受当地人欢迎。”亚星说。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亚星希望成立一家国际贸易投资公司,承接一些中非之间的工程采购和贸易项目,为肯尼亚带来更多的投资和实惠,也为中国的企业走进非洲、开拓非洲市场提供支持。
期待中国与非洲“相恋”
在肯尼亚,大到铁路、公路、房子,小到手机、电视,随处可见“中国制造”。但据亚星观察,来肯尼亚考察的中国企业中,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企业最终能让项目落地,很多人由于对环境、成本、利润等因素的考量,没来得及深入考察市场就放弃了投资。
“其实,这里的商机很多,需要花时间深入了解当地市场。随着这里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的加强,经营环境会不断优化,对非洲的发展要有长远的眼光来看。”亚星说。
而在茹丝看来,中国在非洲的“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虽然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在文化交流方面还有很大空间。
“一方面,很多中国人对非洲的情况和文化不够了解,不清楚当地人的文化习俗和消费习惯;另一方面,很多非洲人虽然对‘中国制造’很熟悉,但是对中国文化还很欠缺了解。”茹丝说。
深受中国文化浸染的茹丝认为,如果在肯尼亚有专门用当地语言播出中国节目的广播电视频道和介绍中国的纸媒,就可以让更多的肯尼亚人了解中国的国家政策、文化传统和人文风光。
“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中国企业和人来到这里,更希望有更多的当地人能用汉语与中国人进行更深的交流,当然这需要我们做很多努力。”茹丝说。
(“中国网事”记者 张钟凯 全晓书)
- 残疾夫妻种白玉兰 象征坚贞爱情2015/03/10
- 丝路重光 泉州领航——泉州海丝建设一年回眸2015/02/12
- 习近平:丝路基金要尽快开展实质性项目投资2015/02/11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