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民生 >>正文

磁灶张林九旬老人张辉煌陈玉琴下月喜迎70年白金婚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15-03-08 12:19
  

  五代同堂 子孙后代八十余人

  94岁高龄的张辉煌老人(图中左1)仍能与学生们合奏南音。

  张老一家2011年拍摄的四世同堂全家福。

  今年94岁的张辉煌与93岁的陈玉琴下个月将迎来他们的白金婚。他们携手相伴70年,至今五代同堂,后代有80余人。

  “我的人生有三个难得,一是和我的结发妻子都还身体健康,互相陪伴,二是我们的婚姻步入了第70个年头,三是至今五代同堂。”日前,记者前往探访时,张老如是说道。

  互相体谅 是夫妻相处之道

  一幢60余年的番仔楼别具岁月特色,一进屋就听见二楼传来悦耳的南音演奏。原来是张老的南音学生聚在他家学习交流,好不热闹!二老则坐在沙发上细心聆听着。

  94岁的张老精神抖擞,笑呵呵地招呼大伙坐下喝茶。说起家中五代同堂,他露出幸福的笑容说:“五代同堂也叫五代三公,意义就是这五代人里有三个人当爷爷了。”

  在张老家中,对于五代同堂的话题,邻里们也讨论开了:“这第五代应该算什么孙了呢?”“现在五代同堂的已经很少了!”“第五代孙辈应该是玄孙了吧。”

  陈玉琴阿婆是磁灶大宅村人,夫妻二人的相识很是传统,是经媒人介绍相识而后结婚的。生活中,夫妻二人一个主内,一个主外。张老是退休教师,陈阿婆则是贤妻良母,平日里的大小日常,夫妻二人也都共同打理。

  “她现在腿脚比较不方便,耳朵也不如从前了,就多请了一个人来照顾她。”张老看着老伴笑着说,他人生的第一个难得,就是自己和结发妻子都还身体健康,互相陪伴。“她现在还会去老人会打牌,而且都不用戴眼镜呢!”

  听到大家似乎在讨论自己,陈阿婆忙笑着问道:“在说我吗?”“是啊,在说你打牌都不用戴眼镜呢!”陈阿婆听了不禁笑着点头应和,很是和蔼。

  二老有3儿3女,现有后代80余人,第五代的玄孙也2周岁了。相伴七十余年,二老从未大声争吵过,相敬如宾。张老很认真地说,夫妻相处最重要的就是要互相体谅,他有情绪的时候老伴体谅他,老伴有情绪的时候他也会退让。

  “以前在生活中她照顾我比较多,现在我照顾她比较多。”张老说,这70年相伴相守的点滴已经成为他们彼此生活中最不可或缺,也是最平常的一部分。

  喜琴棋书画 为邻里写联超千副

  张老1984年时从官前小学退休,退休后仍然坚持着许多兴趣爱好。女婿张子芳评价老丈人是“琴棋书画样样好”。

  退休至今,张老共为他人写了上千副对联。在闽南地区,新建房子后经常以主人的名字作对联,刻于门柱或门框上。张老自年轻时就爱好书法文学,刚退休时,兴建房子的人很多,便开始有人上门找张老作联。一来二去,上门“求联”的人也越来越多。

  “近的有附近的很多村子,远的安溪、永春、同安等地的都有。”张子芳说,附近村子许多房子上的姓名联绝大部分都是老丈人的作品。张老也说不上自己到底写了多少对联,粗略估计有上千副了!

  “有的名字很难作联,要琢磨许久。”张老说,刻在房子上的姓名联都要有好的寓意,但是有的人名字里的字不好,比如有的名字里有“歹”字,要作出好寓意的对联就很难,最后就只能用同音字代替。

  除了写联,南音也是张老的一大爱好。退休后还加入了南音社,被推选为第一任社长。刚开始,张老到村里的老人会教南音,后来,邻近几个村子有人慕名而来,跟他学习南音,这不,在张老家中的这几位都是他的学生,陈女士便是其中之一。

  “我们这一批很多都是邻近村子的,张老人很好,我们这里很多人的南音都是他教的。”陈女士笑着说。

  张漫铃是张老的曾孙女,从小就在浓郁的南音氛围中成长,潜移默化中,她也喜欢上了这一传统文化。如今,张漫铃在晋江市木偶剧团中学习。说着,张老还和曾孙女以及在场的学生为大家演奏了一曲。94岁的他手持三弦,指尖灵动,气势完全不输年轻人,一曲动听悠扬的南音让在场的人都陶醉其中。

  受张老传统文化熏陶的可不止张漫铃一人。张老家中挂着的一副“福寿”书画作品是他92岁大寿时,张子芳写来为其祝寿的,而张子芳的书法正是老丈人所教。

  德高望重 重视宗亲邻里情

  张子芳告诉记者,张老很重视宗亲邻里的关系,在张氏宗亲中有很高的声望。“张林村的老人会是他组织起来的,陈埭湖中村的张氏家庙也是他找华侨捐建起来的,他还是晋江张颜孙同宗会的第一任理事长。 ”

  张老家中挂着的全家福是2011年所拍的“四世同堂”,农历二月十四即将迎来夫妻二人的白金婚纪念日。张老笑着说,具体哪一天庆祝这个白金婚纪念日要和儿孙们一起商量后再定,到时候再拍一张新的“五代同堂”全家福!(记者 施蓉蓉 王家煜 文图)

标签:五代同堂|白金婚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谢秀英谢秀英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