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闽南要闻 >>正文

黄少萍:支持企业全方位创新 破解新常态发展难题

www.ijjnews.com   新华网  2015-03-04 08:09
  

  新常态下,泉州实体经济的发展态势如何?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能否继续保持?3月2日,全国人大代表、泉州市委书记黄少萍接受新华网专访,畅谈新常态下泉州发展的新思路。

   支持企业全方位创新

  记者:去年5月,泉州出台实施《“支持企业全方位创新”行动方案》,以“政府全方位服务、企业全方位创新”为抓手,有力地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数据显示,2014年全市经济总量5733亿元,增长10.1%,公共财政总收入723亿元,增长11.3%。黄书记,能否介绍一下去年泉州市是如何支持企业进行全方位创新的?

  黄少萍:当今时代,创新已不仅是单一层面的突破,而是要把“全方位”作为政企合力、加快创新的方向,打造更加完备的创新生态系统。过去一年,泉州民营企业技术、产品、组织、商业模式和市场“全方位创新”氛围更加浓厚。

  2014年,泉州市在36家省级工业龙头企业名单的基础上,新确认培育304家市级产业龙头企业,不断优化龙头企业服务,加大政策和金融支持力度。去年,银行业机构对36家产业龙头企业授信总额达到709.47亿元,同比增长61.91亿元,36家龙头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541.53亿元,比增15.6%。

  同时,泉州加快培育“科技小巨人”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政策、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更好地向创新型企业集聚,推进“百项千亿”、“五年千项”技术改造行动,累计已组织市级以上重点技改项目900项以上,总投资超千亿元,拉动产值提升2500亿元以上,仅去年泉州就完成技改投资637.66亿元,增长22%。

  2014年,泉州市还率先在省内实施“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启动“数控一代”百个示范项目、百家示范企业,带动相关研发投入10亿元。同时,积极引导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九牧、特步、贵人鸟3家公司被列为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富贵鸟等22家企业被评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数量居全省首位。

  除此之外,泉州市还设立2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完善基于互联网创业的各项扶持政策,持续开展“电子商务在行动”、“泉州名品网上行”等系列活动,大力推进多个电商园区建设,不断拓展“众创空间”,为人人创业、大众创新提供良好的平台支撑和更优质的服务。 “最佳商业模式示范计划”实施后已有50家商业模式创新案例企业初评入围,对获评的示范企业,泉州市将重点给予政策扶持和宣传推广,并优先享受金融、人才政策、资金补助和专业辅导。

  据统计,2014年泉州市总计安排外贸转型升级专项资金6000万元,重点推动服装、鞋、伞、石材(含石雕)、卫浴、陶瓷等6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发展,加快“泉州制造”的品牌出口商品建设步伐。

   加快转型升级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记者:泉州的传统产业面临全产业链的调整阵痛,政府如何激活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黄少萍:过去一年,泉州着眼于全产业链的协作配套、优化内部结构和上下游企业供应链运作效率,有效创新和提升整个产业价值链。

  2015年伊始,我们出台了《关于促进纺织鞋服行业健康发展的18条措施》等措施,帮助纺织鞋服、建筑石材和水暖厨卫部分困难企业度过难关。同时,市里专门拿出3.7亿元设立企业应急保障专项资金,市县两级共同筹集设立了总额超过5亿元的行业性转贷续贷周转基金,防范和化解企业资金链风险。

  2013年至2015年,泉州启动“万家企业手拉手”三年行动,将陆续促成当地逾万家企业形成紧密的产能配套协作关系,促进集群内企业“抱团”发力,从而推动产业集群的提升。2014年,全市实现拉手对接产值超过650亿元。

  同时,泉州市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打造产业集聚区载体,推进丰泽、晋江2个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石狮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市建设,重点发展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服务业新业态。持续开展“工业设计在行动”系列活动,设立1000万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开展工业设计。

  2014年,全市新增3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6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并成功组织境内外近20家知名设计机构来泉开展业务。此外,泉州大力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引进国家863“云制造”课题成果暨“商腾网”,建立“泉州市云制造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应用和服务。

   构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记者:在新常态下,泉州通过哪些措施来服务企业创新?

  黄少萍:企业全方位创新,从政府服务而言,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平台上为域内企业集聚创新要素。

  近年来,我们一直都在积极争取国家、省级科技资源布局泉州,在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研发检测、农业科技创新等生产环节,采用服务外包等形式,加快构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比如,我们成功引进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来泉建设科研机构、开展创新咨询和技术服务。

  在人才建设方面,我们实施“海纳百川”高端人才聚集计划,全面启动泉州市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泉州市高端海洋人才引进、泉州市高层次金融人才引进、泉州市留学人员优秀创业项目等16个人才项目,及时兑现人才政策待遇,给予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资金、住房等37项优惠待遇。

  同时,设立泉州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形成集企业融资,股权投融资,融资租赁,小额贷款,担保,典当,风投创投,新三板辅导上市,无形资产评估等业务为一体的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设立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目前挂牌企业达307家,今年预计可达400家;成立福建海峡银行泉州科技支行,该专营机构按照“六单”政策运作(单独的评审体系、单独的授权体系、单独的考核体系、单独的信贷规模、单独的准入体系、单独的产品体系),有效缓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此外,对符合产业特点、规划要求、节约集约原则的传统产业、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等鼓励类产业项目,无论是新建还是扩建,均在用地指标调剂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安排上予以优先保障,并实行分片包干、挂钩联系制度,开辟“绿色通道”,全程跟踪服务,指定专人跟踪指导该业主项目用地报批工作,让企业少走弯路,节省审批用时。并进一步完善工业用地供应政策,持续推进实施“三旧”改造,对工业用地及厂房改作信息、服务、研发设计、文化创意、仓储物流及其它新兴产业,不办理改变用途手续,不补交地价,服务企业转型发展。

   从体制机制上解决企业发展瓶颈

  记者:具体有哪些政策上的优惠能够帮助企业全方位创新?

  黄少萍:我们要通过抓好“金改”和“民综改革试点”两项国家级试点以及海丝先行区的建设,努力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普遍性问题。

  “金改”方面。泉州计划用五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打造实体金融服务平台、民间金融创新平台、金融生态发展平台、台港澳侨金融合作平台等“四个平台”,基本形成与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分层有序的金融组织体系,基本建成主体多元、充满活力的金融市场体系,建立完善形式多样、功能完备的金融产品创新体系。目前,在全国率先建成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整合导入13多万家中小微企业、500多万条基础信息数据,破解银企之间信用信息不对称问题,新获批成为全国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在福建省率先出台《民间融资管理暂行规定》,促进民间融资规范化、阳光化;在石狮市设立全国首个县级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向社会提供常态化、一站式、公益性金融公共服务。

  “民综改革试点”方面。2014年3月份,泉州市继省级民营经济综合配套试验区后,成为国家发改委六个改革试点地区之一,迎来民营经济改革发展的又一重大政策利好。目前,我们正在实施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到2015年,基本形成推动民营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民营经济增加值达5000亿元以上;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推动民营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民营经济增加值达1.1万亿元以上。

  海丝先行区方面。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泉州第一时间按照“文化引领、经贸合作、互联互通、互惠互利”主线,先期编制完成《泉州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总体方案》,去年就启动了“海丝”先行区建设。目前,泉州正着手制定《泉州市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贸文化合作先行区行动方案》,提出“十大行动计划”,并筛选配套项目180个,为行动计划提供项目支撑。力争至2020年,海丝先行区在经贸文化合作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对外合作交流更加紧密,人员往来更加便利,使泉州成为我国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城市和充分展示“海上丝路”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更好地发挥“一带一路”先行示范作用。

  (记者 王雄 实习生 林楷煜)

标签:两会|黄少萍
稿源: 新华网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