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过年“新常态”:福利缩水 红包上网
中新网北京2月18日电 春节福利缩水、网络红包流行、烟花爆竹遇冷……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今年以来,中国人过年的方式也呈现出不少新特点。
春节福利缩水
今年春节你收到福利了吗?面对这个问题,一些没有收到任何年终福利的网友表示“很心塞”。事实上,与之前电子产品、礼品卡、礼盒等丰富的春节福利相比,这两年中国职工的福利大大缩水,而且多为廉价日常生活用品。
“我们连大葱都没有”,“我们的福利是十斤馍馍”,“我收到一副对联”……200多位中新网网友晒出了自己的春节福利。一位来自北京的网友表示:“从前年开始,连续三年来,我们连两头大蒜都没有。”
这些并非个例。近期,智联招聘对一万名白领的调查显示,60%的人表示自己所在单位今年没有任何形式的春节福利,另外40%的人则称他们收到的都是低档次的礼品,包括培根、火锅调料等。
面对职工福利的缩水,官方出台通知,要求2015年元旦春节期间不得滥发津贴、补贴、奖金和实物,但要保障干部职工按规定享有的正常福利待遇。全国总工会近期也下发通知,对“逢年过节向全体会员发放少量的节日慰问品”作了详细解释。
其中,“节日慰问品”原则上为符合中国传统节日习惯的用品和职工群众必需的一些生活用品等。当前,贵州、重庆等地已经明确,春节慰问经费人均不超过500元。随着各地福利标准的明晰,未来职工春节福利缩水的状况有望得到些许改善。
网络红包流行
微博抢红包、支付宝戳红包、微信摇一摇红包……自去年网络红包问世之后,今年春节,全民抢红包更是如火如荼。不少人着迷其中,抢得不亦乐乎,“今天你抢到了多少红包?”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作为寓意祝福的传统习俗,红包如今被搬到了网上,不仅可以抢,也可以群发或单独发给指定好友,同时还可以附上新年祝福。网络红包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成为一种逐渐流行的新年俗。
来自山东的白领任女士就对记者说,网络红包既方便又有趣,省去了买红包的麻烦,过年的时候准备给几个好朋友发微信红包,同时准备多抢几个红包,讨个好彩头。
“小抢怡情,我还准备教爸妈学会使用微信和支付宝,在除夕夜一起享受边看春晚边抢红包的乐趣。”任女士说。
观察可见,抢网络红包正成为这两年春节期间的必备项目。它不仅给年前人们紧张忙碌的生活带来一丝轻松,也给春节期间的生活增添了几分新鲜乐趣,成为网络时代独特年味儿的一部分。
可以预期,除夕夜“全民抢红包”活动将更加活跃。需要指出的是,抢红包虽有趣,但也不可沉溺其中,荒废正事。日前,一则“男子抢红包过度致右眼红如兔眼只抢到6.5元”的新闻就引人唏嘘,这提醒人们,别做“低头族”,更别让网上抢红包冷落了身边的亲情。
鞭炮遭禁放限放
“爆竹声中除旧岁”,放鞭炮是春节的一项重要传统,但随着空气污染压力增大、市民环保意识增强,以及禁放、限放鞭炮的城市增多,爆竹声似乎不再如以往响亮,呼吁少放鞭炮的意见也逐渐占据了舆论主流。
可以发现,禁放、限放鞭炮已经成为常态。据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实行烟花爆竹禁放的城市有138个,出台限放政策的城市达536个。
今年,多地官方继续发出“不放或少放烟花爆竹”的倡议,不少地方的烟花爆竹销售也出现缩水。
据媒体报道,今年北京市内烟花零售摊点量5年来首次跌破1000处,销售期比往年缩短10天,经销商烟花备货量比去年减少近一半;石家庄今年首次实施购买烟花爆竹“实名制”,烟花爆竹受到冷落,购买烟花爆竹的顾客减少。
值得一提的是,年前,一张环卫工人手捧“年轻人少放点鞭炮,让我老伴早回家过年”心愿卡的图片广泛传播。不少媒体也呼吁,考虑到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安全隐患等原因,应该让“少放鞭炮”成为常态。
有评论指出,过年放鞭炮,本是图个喜庆热闹,但在当前雾霾加重的形势之下,让传统年俗主动适应新常态是必然要求,选择电子爆竹、喜庆音乐等庆祝方式则更为低碳环保。
(记者 李金磊)
- 福州冲动男抢“支付宝红包” 被骗三千余元2015/02/17
- 漳州动物园喜添“羊村” 看看羊儿们怎么过年?2015/02/17
- 【视觉】带着娃儿回家过年2015/02/17
- “电子红包”别乱抢2015/02/16
- 一大波红包来袭 你抢到了吗2015/02/16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