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闽南要闻 >>正文

芗城区天宝镇天宝村 传统赶圩日年味“别样”浓

www.ijjnews.com   闽南日报  2015-02-17 08:59
  

  “仙都养牛多;大寨织草袋;路边做粿卖;山尾做斗笠;塔尾生意人多;墨溪织麻袋;茶埔做大笠;五里沙打草鞋;后园编笠胎;洪坑打面卖;田寮菜基地;张坑母猪多。”在芗城区天宝镇天宝村,世代相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说的是,宋朝开始形成的天宝圩场,热闹非凡,一度是闽西南物产交易的集散地。

  农历逢一、四、七为天宝镇的赶圩日。2月15日(农历二十七)上午,恰逢天宝镇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圩日,记者一早来到位于319国道旁的天宝圩场,体验十足的年味。

  传统赶圩依旧“火”

  赶圩,购买年货是重头戏。天宝圩场就设置在蕉香路,两旁的摊位简单,有的直接在三轮车上架摊子,有的临时支起布篷做门面,有的直接用塑料布铺就地摊。一大早,7米宽,数公里长的街上,早已人流如织,叫卖声此起彼伏,万千货物,让人目不暇接。每隔几分钟,就有专门搭乘7路和9路公交车的市区来客拿着购物袋,到这里淘货。

  来赶集的不是只有附近村庄的村民,还有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在鸡鸭集中区,记者和来自湖北的“赶圩客”肖先生聊了起来。肖先生已经在漳州金峰工业区务工12年,当天早上8点多就拖家带口前来,准备购买年货留在漳州过大年。他的手上,刚讨价还价买来的土鸡鸭用蛇皮袋装着。他的老婆则拎着一大包的新衣服。他说,一来漳州就听说天宝圩的热闹,今年第一次在漳州过大年备年货,真没想到圩日销售的物品如此丰富,可以满载而归。

  圩场门口南北方向,有两座上世纪70年代竣工的高大“天宝市场”牌楼,足以见证昔日的繁华。天宝镇天宝居委会书记李炎海告诉记者,天宝镇的东边紧靠漳州城区,北边连接华安县,西边与南靖县相邻,居于二县一区的中心,又处于通往闽西南交通枢纽的重要位置,因而自古就发展成了物资交流集散地。每逢圩日,圩场就聚集了四面八方的赶圩客。

  “以前圩场的摊位延伸数公里,一直到路边村。”李炎海对儿时的赶圩记忆犹新。虽然各地城镇化的发展和物品极大丰富,圩日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下降,天宝圩场也改称为天宝农贸市场,可在李炎海的眼里,伴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天宝圩场热闹程度一点也不逊,依然繁华。

  乡村年味“不一般”

  年前圩日,圩上很多东西都很应景,尤其是在老圩场区域更沾满浓浓的乡村气息。记者观察到,斗笠、扫把、竹器、铁件、野生蘑菇、农民自家种的蔬菜等,都是城里难得一见的“土货佳肴”。

  蕉香西路的街面上,有好几家米面系列摊位依次排列,摊位上陈列着米面、五香、菜头粿、麻糍、杂豆腐等传统食物,顾客络绎不绝。一个六口之家的摊位挤满了吃客,引起记者的注意,因为他们家的房前屋后各摆着一个摊位,大门正对主干道,后门对着菜市场。该店主人陈进德,今年63岁,经营米面已有十几年。他自豪地用数字形容进入年关的生意状况:平常一天做20斤面粉的糕点,现在一天就做了300斤面粉和50多斤大米。“都不够卖,至少要忙到大年三十。”陈进德说,他的米面按照传统手工制作,声名远播,甚至有人打电话提前订制,他要安排物流送货上门。

  不仅如此,对一些摊主来说,卖的是土货,买回去的是年货。来自洪坑的蔡大娘,挑着活鸡活鸭赶圩。活鸡活鸭卖完了,她就买年货挑回家。和过往的32年岁月一样,林阿仁安静守候着卖菜籽的小摊,露出灿烂的笑脸。现在虽是播种的好时节,可因为大伙儿忙着过年,买菜籽的人不多,所以他只摆出100多个品种。不过,他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大年初七一过,菜籽品种将达200多个。

标签:天宝村|赶圩日
稿源: 闽南日报  编辑: 谢秀英谢秀英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