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心·关心·担心——各方热议“账号十条”
2月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对公众上网的账户名称(包括头像和简介等注册信息)进行规范,明确提出了网上昵称“九不准”。网上昵称有了底线和红线。新华社发大巢作
新华网北京2月4日电 2月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规定共十条,对公众上网注册或使用的账号名称(包括头像和简介等注册信息)进行规范,明确规定网上昵称的“九不准”。
为什么要规范网上昵称?网上昵称由谁规范?怎么规范?规范昵称是否意味着全网实名?对网友关心的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闹心:小小昵称乱象多
假冒党政机关误导公众,如“中纪委巡视组”;假冒媒体发布虚假新闻,如“人民曰报”;假冒名人包括外国元首,如“普京”、“奥巴马”;名称和头像包含淫秽色情内容,甚至公然招嫖;在简介中传播暴恐、聚赌、涉毒等违法信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网民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用户账号数量巨大,账号乱象日益突出。
“我们出台这项规定的出发点是保障广大网民的权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移动网络管理局负责人徐丰表示,账号乱象已成社会公害,社会各界反映强烈,广大网民深恶痛绝,整治账号乱象迫在眉睫。
对于这些令人“闹心”的账号乱象出现的原因,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政法学院副院长王四新认为,早期互联网发展是支持完全匿名的,一开始就形成了账号名称“想用什么就用什么,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的局面。一些互联网企业为了吸引用户,同时考虑其管理成本,往往注册流程太过简单,对用户信息的审核也比较宽松。
王四新表示,除了有些网友出于“博人眼球”的目的起一些哗众取宠甚至违法违规的昵称,也有一些人通过网络匿名性的特点和审查漏洞,谋取一些不正当利益。“例如,微博刚刚兴起时,很多社会名人的名字都被抢注。还有人冒用相关机构或公众媒体,套用其口气,模仿其内容,发布虚假信息,骗取大量粉丝,以达到其商业或某些政治目的。”
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中心主任李欲晓说:“我国网络井喷式发展的同时,许多规则没有建立起来。网信办出台账号十条,规范管理账号乱象,不仅有利于网络空间的长远发展,更能保护广大网民的个体利益。”
关心:谁来治理?怎么治理?
此次“账号十条”中规定,公众上网使用的昵称“九不准”,即不准违反法律、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散布谣言、侮辱诽谤他人等。有网友指出,这些标准似乎都不够细化,具体执行起来存在拿捏度的问题。对于一些“擦边球”的现象如何处理?
“我们重点强调,企业要落实互联网账号名称管理中的主体责任,配备与其服务规模相适应的专业人员。”徐丰表示,单靠政府部门的力量,实现对网络监管的全覆盖是不可能的,要发动广大网民参与到网络生态的治理中来。
“企业要建立健全举报的受理和处置机制,在举报受理方面加强力量,完善流程,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徐丰说。
王四新建议,可以建立一个多方参与的解决机制,政府引导,行业自律,同时发动广大网民积极参与。
“账号十条”出台后,新浪微博随即发布公告,承诺将进一步加大清查和打击微博昵称、头像中的违法侵权行为,欢迎广大网友参与举报,“对于确认违规的账号,将在24小时之内予以处理”。同时呼吁,“互联网公司对违法侵权行为,采用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策略。”
徐丰表示:“对于网友的申述和举报,如果互联网企业没有受理,国家网信办所属的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将24小时受理社会举报。”
担心:是否意味着“全网实名制”?
“账号十条”的出台,对净化网络空间,绝大部分网友都是乐观其成的。同时,也有一些网友担心,此项规定的出台是否意味着“全网实名制”的到来?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表示:“网友珍爱的私人空间和使用昵称的权益应受到尊重,出台这项规定不是来强行推广全网实名制,更不是把网民五彩缤纷的个性强行整齐划一。”
徐丰强调:“此次规定是针对前台账号名称的乱象进行治理,关于后台的真实身份信息管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相关决定已有明确规定。政府的政策依然是‘后台实名,前台自愿’。”
“随着技术的发展,事实上已经完全具备了网络个人真实信息管理的条件。”王四新说,“账号十条”的出台,并不意味着全网实名制,只是在后台实名的基础上加强前台的管理。
李欲晓认为,网信办就互联网账号名称出台专门规定,“可以使网友对网络空间的可信度有一定信心,同时使互联网企业的责任通过规章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比运动型的专项整治有更长远的意义。”
对于后台实名之后,相关个人真实信息会不会被泄露和盗用的担忧,徐丰强调:“企业要严格依法保护用户信息及公民个人隐私。”
(记者 朱基钗 方日金)
- 专家解读:“微信十条”之后,“账号十条”出台2015/02/05
- 国家网信办发布新规 重拳整治账号乱象2015/02/04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约谈网易公司负责人2015/02/03
- 国家网信办:将加快制订个人信息保护法律2015/02/02
- 国家网信办依法查处恶意手机抢票软件2015/02/01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