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国内国际 >>正文

基层公务员晋升建“双梯制” 诸多改革难题待破解

www.ijjnews.com   中国新闻网  2014-12-04 08:33
  

  在酝酿和试点多年之后,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将要在基层迎来全面推广,基层公务员的评价体系与薪资调整或将面临新一轮变革。在专家看来,在晋升渠道架起职务与职级“双梯”之后,包括如何保障职级晋升科学透明、如何解决基层财政压力等等,一系列执行阶段的改革难题,需要配套制度来破解。

  现状——

  基层公务员的“待遇”尴尬

  12月2日,中央深改组第七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意见》,官方在新闻通稿中称:“在职务之外开辟职级晋升通道,在全国县以下机关实施这项改革,有利于调动广大基层公务员的积极性。”

  “基层公务员不升职也可涨工资”,“不当官也能享官员待遇”,“基层公务员将不再担心晋升‘天花板’”……这项改革的“利好”影响迅速被各大媒体聚焦。舆论对于这条消息的敏感,反映出社会对于基层公务员薪酬话题的高度关注。

  张醒是安徽某县级机关的一名公务员,获悉这个“利好”消息后,他的第一反应是:工资真的能涨?

  工作四年,科员张醒的工资刚刚超过2000元。“亲友都觉得我在政府机关上班,是个‘官’,但是,同样工作四年,在县城企业打工的同学至少也能领到3000多元,我的工作,中听不中用。”张醒说,因为工资低,四年前跟自己一起入职的同事已经有人辞职,逃离体制内。

  在中国的公务员体系里,公务员实行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据媒体统计,当前各地公务员工资的四个组成部分中,职务工资约占20%,级别工资约占25%,地区附加津贴约占45%,各种补贴约占10%。

  职务工资比例虽不高,但由于地区附加津贴多是按照职务发放,职务工资整体所占比例接近七成,职务对公务员的工资水平有着决定性作用。

  因此,长期以来,职务晋升被视为公务员队伍中的最大激励,职务提高不仅是手握权力的增加,也意味着薪资待遇的提高。

  不过,对于张醒这样的基层公务员来说,晋升职务又谈何容易。

  “比如县以下,正处级只有县委书记、县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政协主席等少数几个职务。多数公务员基本都是在科员、办事员这两个级别之间走完了个人仕途。”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对中新网记者说,对于绝大部分基层公务员来说,晋升机会的狭窄,就意味着提高待遇的机会渺茫。

  变革——

  给基层公务员晋升架起“双梯”

  张醒刚刚入职的时候,也听到过周边老员工的一些“热心”提醒与劝告:“干的好,不如关系好;工资少,不如再报考。”

  “就是说,要想待遇好,就得尽快找关系,趁着年轻尽快升职,如果嫌工资少,又没关系,干脆就早点准备,再报考高级别的单位,逃离基层。”张醒说,每年的“公务员热”,准确的说,应该是“大衙门”的报考热,这些级别较高的部门,岗位待遇高,上升渠道好,年轻人中,不少是选择先在基层干两年,再寻求“向上”报考的机会。

  “700余万公务员中,500多万人都在县级以下工作。基层公务员承担了大量工作,但晋升通道却十分狭窄。”汪玉凯说,在目前公务员队伍的“金字塔”结构中,绝大部分公务员属于科员及科员以下职务,但是,职务与待遇挂钩,以职定级、以职定薪,这导致基层留人难,基层公务员工作不踏实,积极性受挫。

  正因如此,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建立公务员的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制度”,这次中央深改组审议的《意见》,亦可视为对三中全会部署的落实。

  “职务与职级并行”,在舆论中也被称为公务员晋升的“双梯制”,也就是说,即使没有职务升迁,也可以通过职级晋升获得待遇的提高。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向中新网记者表示,公务员的职务与职级划分,国家早就有相应的规定,如今强调“并行”,主要是体现在薪酬待遇的配备上,因为目前的薪酬待遇主要与职务捆绑。

  “比如同时入职的甲和乙,工作10年后,能力相当的两人中,甲当了科长,薪酬待遇提升,乙没有升职,薪酬维持原状,这让乙感到不公平。未来,将薪酬与职级挂钩,即使乙没有升官,但是并不影响他提高职级、增加薪资。”竹立家说。

  汪玉凯也表示,这就相当于给公务员增加了一条晋升通道,就是在职务与待遇挂钩的基础上,职级也跟待遇挂钩,公务员只要工作能力、工作表现合乎要求,就能不断提高职级。

[1]  [2]  下一页  尾页
标签:基层|公务员|改革
稿源: 中国新闻网  编辑: 郭婧婧郭婧婧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