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存27座古建筑 泉港土坑村:活着的明清古村落
土坑古民居群
隐藏在繁华的乡镇村落之间,她显得出类拔萃;浸润几百年的岁月,留下许多古朴和沧桑——这些印迹,就是活着的古村落、古建筑。近日,记者走访了今年年初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的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记者邱志坚廖培煌/文庄子瑜/图
望族繁衍数百年留存27座古建筑
土坑村委会副主任刘永才告诉记者,土坑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多年前的明朝永乐年间,刘氏先人从外地迁居土坑后,便在此繁衍生息。
明清时期,刘氏以祖祠为中心,南北两侧分四排而筑,陆续建成的古厝最高峰时多达67座。明清以来,该村出过70多位举人、进士和为官者,因此,每一座厝规模都很大,建制完整。现如今,明朝年间所建的古厝大多坍塌,存有的27座古建筑多为清代所建。
这些古大厝皆为砖石木结构,多为穿斗式结构、硬山式或卷棚屋棚,座座屋脊高翘,壮观辉煌。土坑村的刘氏先祖,从莆田迁徙而来,这里留存的古建筑,除了闽南古建筑特色,也兼有莆田地方特色,同时不少刘氏先人曾官居高位,不少房子模仿京城的建筑样式。
每一幢老宅子都有讲不完的故事
土坑村的每一幢建筑,背后都有源远流长的故事可述。在古村落中央,一幢“刘百万”居住过的三开间落外加双护大厝,占地面积达1700多平方米,仅大门、房门便有100个,窗户99个,天井11个。
后龙镇副镇长刘宗强和刘永才带着记者逛了逛。大厝砖石木泥结构,砖雕、石雕、木雕,甚至于屋檐下的泥块都雕有精致图案。给人印象颇深的是,这里简直是“迷宫”,一不小心,绕过一个门就来到另一番洞天,找不到来时的路。
据称,清乾隆年间,第十二世的刘祥云,从事海上运输,与族亲合伙购置了18艘桅帆船,从北方运来大豆等粮食到南方贩卖,再将南方的货品运到北方,经年累月,积攒下庞大身家,成一方富贾,被人誉为“刘百万”,在他手上建成的大厝,便有18座,其中大多数保存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厝群中间,还有一排“当铺街”、“金银街”,当年的土坑刘氏后人在此经商,开当铺,卖金银、米、布,成为一方最为繁华之所。在一处被改造为“民俗文化展示馆”的古厝大门,甚至还保留有少见的“门当户对”建筑构件,门楣上的“木铃铛”,门槛前的门枕石,代表“福禄寿”的石坠。
保护规划着手进行注重细节未来可期
如何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古建筑,保护古村落,让他们在保护中发扬光大?刘宗强介绍,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每一幢老宅子,每一块砖石,都需要用心保护。
“这些透雕龙柱可以用透明玻璃罩保护起来;土坑老街的条石保持原有的形状,尽量不做改动;旁边的卫生要整治起来……”刘宗强说,他们已在为日后的整体规划做铺垫,去思考古建筑及周边的每个细节,最大程度地保护这片珍稀的老建筑群。
为此,当地以“抢救第一、重点保护”为原则,开展古村落的历史人文及自然景观保护工作,并委托厦门大学闽台建筑研究所编制《土坑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最具特色价值或毁损较为严重的18座古建筑已列入首批重点保护名单。同时,土坑村也被列入泉州首批“20个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目前,泉港区、后龙镇已预拨资金,作为土坑村前期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古建筑保护修缮的启动资金。
“过一段时间再来走走,这些古厝、古村落会保护得更好,更有‘味道’。”对土坑古村落的未来,村民们怀有更美好的期冀。
- 五店市复活记2013/11/15
- 施琅故里 晋江衙口滨海休闲度假2013/10/28
- 安海赤店传承千年的古村落 浪漫犹如置身画中2012/05/11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