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产业财经 >>正文

央企高管薪酬改革改的只是激励制度

www.ijjnews.com   羊城晚报  2014-09-25 16:55
  

  今年初以来国资国企改革话题备受关注,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正如火如荼推进这项改革,中央层面已选取六家央企集团作为改革试点,而地方已有近半省市区发布改革意见或方案。这一轮改革的关键点是什么?国企高管限薪与市场化改革是否背道而驰?广东国企改革有哪些特殊性?普华永道作为一家国际性的以会计咨询为主的服务机构,亲身经历了国企改革的数次浪潮,带着这些问题,昨日,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合伙人管理委员会成员、广州分所主任会计师王斌。

  市场导向是改革最大亮点

  羊城晚报:国资国企改革正如火如荼地推进,这一次的改革与以往有何不同?其中的关键点在哪?

  王斌:舆论对国企改革的关注过于强调混合所有制,理解混合所有制时又倾向于把民企和国企对立起来,认为就是两者怎样去从中各分一杯羹,这有一定误导性。其实相关的文件都把改革称作“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混合所有制只是其中一部分。

  这一轮的改革非常强调市场导向。广东省《关于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开篇就指出要“坚持市场导向”,坚持市场导向就是要建立尊重市场规律的市场化运作体系,这样的体系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或者其他性质的企业都是需要的。现在中国国有企业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经济体量、质量、发展阶段等都具备建立市场化制度的条件。

  薪酬改革注重长期激励

  羊城晚报:市场导向与央企高管的限薪是否有矛盾?不少观点认为目前国企高管薪酬反而落后市场水平。

  王斌:上个月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提出要进行央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如你所言被大众理解为减薪,这个是片面的解读。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更加注重长短期效益相结合。此次改革方案中对于央企负责人薪酬最为直观的改革在于原来的薪酬组成部分由基本年薪和绩效年薪两部分变化为基本年薪、绩效年薪和任期激励收入三个部分。受访专家对此的解读普遍认为这是为了将央企负责人的年薪与企业中长期的效益相结合。比方原来的薪酬体制是“8+2”,现在变成“6+2+2”,基本薪酬从8减到6,看起来是减薪,实际上没有减,只是把激励制度调整了。

  这样的调整很有必要,“8+2”公式里,“8”是稳入口袋的,“2”是在任期内只要业绩提升就能拿到,其中一个很大问题是“2”是短期利益,比如五年一届的董事会任期,五年内会想方设法干得很好,但是牺牲了长期发展。如果变成“6+2+2”,最后的20%就是股权激励,只有企业未来的市值上涨这部分收益才能拿到,而期限不是五年,而是十年或者更长。这样就有一个长短期利益的结合,长期激励的20%也是本次国企改革中的突出部分。

  民企平等意识在增强

  羊城晚报:普华永道作为以审计和咨询为主的服务机构,能够接触到大量民营企业,它们对参与国企改革有怎样的诉求和担忧?

  王斌:民营企业首先是市场经济利益参与者,进来肯定是想着挣钱,但是它们的权利意识也慢慢起来了,会更加要求平等的地位,甚至在平等合作前提下,会把挣钱与否看作正常商业行为的结果。

  最近很多专家提倡混合基金,这或许是比较好的一种合作方式,民资资本不直接投资参股在国有企业,而是与国有资本一起设立混合所有制的基金,通过不同行业的项目组合获得回报。直接的股权投资有几个问题,比如现有的国企领导人的位置怎么安排,混合基金层面双方就可以各选代表进驻,把问题简单化。

  广东国企改革三大产业是重点

  羊城晚报: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其国资国企改革有何特殊性?

  王斌:首先是公司治理方面。有观点认为,国企通过混合制引入民企能改善公司治理,但事实上民企的治理水平也不是很高,有些甚至比国有企业还要差。广东作为开放前沿,历史上使用外资的比例一直很高,本次国企改革也应当更注意引入外资参与改革,借助它们的力量来激发国企提高治理制度和水平。

  其次,未来广东省有几个产业值得引入战略投资者重点发展。一个是制造业,未来肯定要向高端制造业转型。佛山的南海作为未来制造业提升的重要基地,我们去年在那边做过尝试,把德国拥有高端技术的企业和南海的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做了对接。二是大消费品行业,广东有很好的基础,大陆三分之二的知名消费品牌来自广东。这方面英国是很好的嫁接平台,他们有很多历史久远的品牌,运作的渠道、经验、人才都可以和广东省的大消费品企业做对接。第三是医疗大健康产业,作为广东省重点支持行业其未来增长空间巨大,而美国是这一产业的技术集中地,也可以做很好的对接。

  (记者 吴海飞)

标签:国企改革|高管|薪酬|激励
稿源: 羊城晚报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