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系列报道之一 :产与城的协奏
晋江大力加强城市建设,中心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图为位于梅岭街道的竹树下社区公园。(陈文经 林剑波 摄)
东南网8月30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城因业兴,业因城旺。
晋江,中国品牌之都,我省县域经济龙头。改革开放以来,晋江工业化进程突进,创造了一个个工业奇迹。但与工业发展相比,晋江的城市化水平一度相对滞后。特别是中心城区集聚、辐射、带动能力较弱,阻滞了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城市品牌建设。
近年来,晋江实施组团战略,大力度推进新型城镇化。那么,晋江的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有什么独到的经验?
记者在采访中观察到,晋江城镇化之新,首先在于不以单纯建城为目标,而是在推进城镇化中,结合产业发展规划,以“拓展提升、产城融合”的理念,统筹二、三产业,统筹资源要素,辟出一条产城一体、统筹发展的城镇化新路径。
强软肋,一座新城格局初现
城市建设,曾是晋江的软肋。
城市化发育不足、水平偏低,城市配套不完善,城乡布局失序、建设章法缺失,“城非城,村非村”,不仅外地高端人才进不来、留不住,就连不少本地人也外出买房置业。
这一软肋,深深刺痛了晋江人。为改变窘境,晋江决策者痛下决心。
蜕变,始于2009年底。梅岭、滨江、青阳、城北等八大组团征迁先后启动,新的城市建设拉开序幕。
4年多后,从青阳到梅岭,从池店到罗山,晋江中心城区面貌焕然一新。统计显示,2006年,晋江的城镇化率仅46%;2011年,提升到60%;2013年,再提升到64%。
中心城区建设大规模推进,淘汰了低矮破旧的危房和高污染的作坊型企业,换来的是以万达为代表的一大批高端服务业企业。同时,梅岭一带中心城区的绿化覆盖率,由不足35%提升到48%。
有高楼,有绿地,有商贸……晋江中心城区的集聚、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升。“目前,晋江的城市化还有很大的空间,产业转型与城市化正在深度融合,相得益彰,正深刻影响着晋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晋江市委书记陈荣法说。
在梅岭街道绿洲公园,记者遇到“老晋江”林联昆。他说,以前这里是滩涂和肮脏的水塘,这几年建了公园,环境美了,只要天气好,他每天都要出来散步。
中心城区改造升级,小城镇建设也在发力。2010年以来,金井镇,东石镇、磁灶镇分别成为省、泉州市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2013年,晋江整合了113个省和泉州市小城镇建设战役项目,总投资532.3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7.79亿元,实际完成79.64亿元。
为深化产城乡融合,晋江还将投入28.7亿元,构筑“152030”快速交通圈,也就是到明年,市域内任一地点15分钟内上高速,中心城区20分钟内通达任一镇街,各镇街和外来人口集中的工业园区之间30分钟内通达。
如今,在市中心的青阳、梅岭,在南部的金井、安海,在北部的池店、陈埭,错落有致的高楼、灯光璀璨的广场、植被茂盛的公园……勾勒出的一座现代化新城的线条,渐渐清晰。
补短板,现代产业体系成形
城市建设,是城镇化的硬件。要提升城镇化水平,必须有作为软实力的城市配套服务。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被认为是衡量城市化水平和质量的核心指标。
民营制造业发达,是晋江经济一大特色。2013年,晋江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
然而,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多年来,在晋江经济格局中,工业一枝独秀,服务业发展滞后,尤其是金融、贸易、物流、设计、研发、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产业水平不高,二、三产业之比在60∶33左右,低于全省、泉州市的平均水平。这被认为是晋江经济的一块短板。
进入后危机时代,“晋江制造”开始遭遇土地、环保、用工等瓶颈,晋江经济处于转型关口。决策者也意识到,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将制约工业的发展和转型,更会影响晋江的城市化水平。
“能不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补足服务业这一短板,关系到晋江产业结构能否优化,关系到晋江发展是否可持续。”在一次经济分析会上,晋江市一位领导说。
事实上,中心城区的改造升级和发达的工业经济基础,为晋江发力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提升服务业,晋江给出在招商、用地、融资支持、配套扶持等方面的倾斜政策。
具体执行,则有一“长”一“短”之策。“长”,就是制定五年计划,引领今后5年服务业的发展;“短”,就是有选择性地制定若干专项扶持政策,比如近期出台的《关于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的若干意见》。今年,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是现代物流业、专业市场、楼宇经济、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等。
一些现代服务业项目正在形成品牌效应。如,在与泉州中心市区连接处,多栋总部经济大楼拔地而起,占地10平方公里、总投资60多亿元的滨江商务区招商全面展开,泉州世贸中心、金融一条街、泉商大厦、太古研发中心等相继入驻,这些都是第三产业高端项目,“泉州陆家嘴”雏形已现。
如此产城联动之下,民企回归潮流涌动。近3年来,有232家企业总部、销售中心回归,回归税源20多亿元。
工业的底子,加上崛起中的现代服务业,一个完备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在这座升级中的城市生成。
增活力,公共服务平台走起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钟明明拨通了晋江洪山文创园运营商——福建同天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鄂东的电话,表达了工作室进驻的意愿。
去年,钟明明带领学生到晋江参加“海峡杯”工业设计大赛,之后又到洪山文创园考察十余次。“这里工业发达,城市化日新月异,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商机多。”钟明明说。
洪山文创园开园一年,业绩不俗——设计机构为全省之最,41家入驻机构汇集200多名设计师,夜里10点之后设计大楼仍灯火通明,这是一个园区生机勃发的显著标志。一年间,园区已与1000多家本地制造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包括鞋服、机械、食品、水暖、纸品、箱包等老牌产业。
洪山文创园是晋江大力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的一大手笔。
晋江人意识到,城镇化要有更大的作为,须融入当地经济。围绕企业需求,晋江启动创建公共服务平台这一新手笔。
年过半百的吴春麟,原是湖北黄石纺织机械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去年10月,他受聘到洪山文创园内的创鑫工业设计公司出任总工程师。他说,文创园浓厚的氛围和良好的环境最吸引他。晋江东石镇一家制伞企业老板亦感慨道:“以往要把设计人才请进镇里,很难。现在有了好平台,有氛围、有配套、有链条,人才愿意来了。”
“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机构和人才的引进,生成了城市的新业态,优化了人才结构,同时也改变着晋江的城市文化,为新型城镇化注入新活力。”李鄂东说。
近3年来,晋江先后生成洪山文创园、中小企业科技服务平台、生产力促进中心等20多个创新载体,引进国家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福建)晋江分中心实验室、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晋江办事处、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晋江)等30多个机构。
记者手记>>>
产城融合的辩证法
如何准确推进新型城镇化这一国家战略,各地都在探索。晋江的经验在于,不是简单地将城镇化停留在钢筋水泥的堆砌上,而是在推动“城建革命”时,同步推进全方位的配套建设,提升公共服务,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城联动。这也正是新型城镇化的活力所在。
相对厚实的产业底子,特别是工业经济,是晋江引以为豪的资本,也是晋江推进城镇化的根基所在。集聚各类资源要素,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辟出新的空间,是城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背离此义,所谓的城镇化,就可能演变成单纯的“造城运动”,“空心化”在所难免。放眼全国,一些地方近年频现“鬼城”,可谓殷鉴不远。
由此看来,工业化催生城市化,城市提升推动产业转型,产业转型又促进城市提升——晋江实践的产城融合辩证法,为当下正在演进的新型城镇化,提供了一个范本。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