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侨乡晋江绘新型城镇化“样本”——望山水记乡愁
中新社晋江8月27日电 每天清晨,踱步经过自家小区附近的福建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75岁的庄高峰老人总是颇为感概。
“那间就是我从小住了几十年的古大厝。”庄老指着不远处的“朝北大厝”告诉中新社记者,之前自己所住的片区面临拆迁改造,搬出破旧的老宅,如今已住上新房。
让庄老想不到的是,晋江在城市改造中保留了大量具有时代烙印的建筑,自己家的祖厝便是其中之一。
建造于1935年的朝北大厝,是旅菲华侨庄朝北的住宅。“这古大厝可是从别的地方‘搬’过来的,还进行了修缮。”庄老啧啧称叹,“在以前,要修这古厝可不容易,进出的巷子很窄,材料都运送不进去呢。”
走进朝北大厝,雕工繁复的石雕、木雕、砖雕比比皆是,屋内木隔扇上雕刻的八孝故事惟妙惟肖。除了朝北大厝,成片的闽南传统古厝、“番仔”楼、独具南洋风格的连排商铺,还有石鼓庙、蔡氏、庄氏等家庙宗祠,都在五店市完整保留呈现。
作为中国著名侨乡,祖籍晋江的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胞超过300万。如今,不少海外乡亲特地回到晋江,参观五店市街区。
菲律宾侨胞庄惠俊在参观街区中的柳青新宅时,泪眼婆娑。“这是我父亲留下的宅子,能这样好地保存下来真是福气”,他说,“老厝留下了,我的心也永远留在这里。”
“我们要守住城市的根、文化的魂,避免千城一面。”晋江市委书记陈荣法在介绍晋江新型城镇化做法时表示,在城市建设中,我们注重延续城市的山水格局、特色风貌、人文习俗,注入历史元素、闽南元素和华侨元素,最大限度彰显城市文化特色。
“晋江的新型城镇化,既不是简单的‘造城’,更不是粗野的‘灭村’。”在晋江市长刘文儒看来,城市就是城市,农村就是农村,“我们追求城市和农村的生活品质同步,但居住的感受各不相同。”
于民众而言,新型城镇化是生活更加幸福美好;于城市而言,则意味着朝生态宜居步步跨越。
近三年来,晋江累计投入20多亿元(人民币,下同)实施近200个水系治理项目,累计投入27.2亿元实施一大批沿海基干林带修复、湿地保护、近海水域治理项目,新建、扩建公园20个,市区绿化覆盖率达42.65%。
“晋江城市建设中考虑的首位是‘人’。”刘文儒说,人从哪里来,人怎么留住,人如何管好,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
继在福建省率先实施“居住证”制度,赋予持证人员社会保险、医疗互助、义务教育等30项市民化待遇,2013年起,晋江全面放开了人口落户限制,实现了“无房也可落户”,截至目前已有一万多人落户。1999年起在晋江打工的陈兴富就是其中之一。
“我和妻子儿女,一家四口都落户晋江了。”陈兴富说,自己从四川绵阳来晋江打工已经十几年了,现在担任社区巡逻队长。
“落户以后感觉自己从‘新晋江人’变成了真正的晋江人。”不仅更有家的感觉,陈兴富更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刚落户没多久,今年5月份我妻子因胃病住院治疗,医药费就报销了80%,省了2800多元。”
晋江率先在福建省做出“三不”承诺,即不让外来工拿不到工资,不让外来工维不了权,不让他们的孩子上不了学。此外,晋江通过就业、住房、社保和公共服务等多方位保障,让外来务工人员没有后顾之忧,安居乐业。
乐善包容的闽南文化氛围中,“新晋江人”融入的步伐日渐加快。在晋江,109万户籍人口和11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和谐共处。
(记者 孙虹)
- 新华社赞晋江新型城镇化:城像城 乡是乡 本地外来一个样2014/08/28
- 主流媒体“点赞”晋江新型城镇化 以人为本2014/08/25
- 各级主流媒体来晋江采访新型城镇化建设2014/08/24
- 不断丰富晋江新型城镇化内涵2014/08/10
- 城镇建美 产业做优 文化做足2014/08/23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