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音:随“海丝”漂洋过海的唐宋音乐遗响
新华社“新丝路 新梦想”大型集成报道探秘泉州南音——
随“海丝”漂洋过海的唐宋音乐遗响
在泉州府文庙广场夫子泉茶馆,演员在表演南音。 (新华)
新华社福州5月10日电 每天傍晚,福建泉州府文庙广场的小茶馆内都会“夜夜笙歌”,一群老人摇着蒲扇,围坐在茶馆内的南音戏台前,呷一口铁观音,听一曲南音经典唱段《陈三五娘》,一弹一拨,音乐清简,但却回味无穷。
舞台上,一位老人怀抱琵琶,伴着哝哝南音,轻拨银弦,琴声瑟瑟,如泣如诉。他叫夏永西,泉州南音乐府的社长,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代表性传承人。
南音又称南管,以闽南语音为主,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晋唐、两宋时期,几次大规模的“衣冠南渡”将中原音乐文化带到闽南地区,并与闽南本土音乐融合而自成一格,至今保留着“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演唱形式。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南音也随着华侨华人的足迹流传到东南亚,远达欧美。南音至今在两岸、香港及海外仍有流传,并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几岁时,夏永西跟随师父学习“二弦”,之后又拿下琵琶、洞箫以及南音冷门乐器“水暖”。凭着娴熟的演奏技巧和深厚的南音功底,1984年,夏老被菲律宾民间社团邀请,去教授南音演奏。
“在海外,‘南音’就是最亲切的字眼,听到南音就会找到家乡人。”夏老说。
夏老告诉记者,单在菲律宾便有五个南音社团,社团由华人企业家捐资成立,每周各个社团轮番进行演出。同时在东南亚各国,每年举行区域性的海外交流活动,其中最著名的就属“国际南音大会唱”。
“南音和语言一样,是跟着人走的。”华侨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建设说,至今南音唱词中仍然保留了很多中原古汉语的发音习惯,以南音为载体,这种传统文化也在海外保留下来。
在闽南人的生命轨迹中,始终有南音相伴,无论红白喜事,还是祭祀拜祖,南音都能安慰人们的心灵。南音也成了维系海外侨胞乡情的精神纽带。
30年后,花甲之年的夏老寻祖归根回到家乡泉州,继续收徒传技。
回国后,几十名南音爱好者拜在夏老门下,学习演奏技巧。当记者问他,学习南音最困难的是什么,夏老说:“学习南音没有技巧,最重要的就是‘苦练’,三四十分钟的唱词,唯有‘死记硬背’。”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已难见昔日“千家罗绮管弦鸣”的繁荣景象。“但我会坚持做下去。”夏老说。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