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每年20万人抑郁自杀 公务员白领或是高发人群
内外交困得“心病”
长春市心理医院副主任医师燕利娟告诉记者,抑郁症的产生,主要是家族遗传性、生物化学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及躯体疾病因素导致。
吉林省各专科医院抑郁症科重度抑郁症患者收治情况显示,重度患者主要集中在25岁至49岁和50岁至70岁两个年龄段。尤其是25岁至49岁的年龄区间,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强压之下,重型抑郁症患者较多,病人以情绪状况为主,表现为自卑自闭、悲观厌世、认为自己有罪等;而50岁至70岁年龄段患者的情绪状况不突出,主要因躯体症状引起的,如频繁检查身体、闭门不出等。
68岁的李阿姨因血管堵塞导致下肢疼痛而引发抑郁。“每当下肢疼痛时,她就不想活了。安眠药都吃两次了,在医院抢救了一周,人事不知,醒过来就怪儿女为何救她。”儿子刘立峰说,“妈妈得病后常常心情不好,整天想自杀。”
“把药收起来,她就站在8楼窗台上往下跳,家里9个窗户都安了栏杆,可是看不住她。每次我都哭着喊着甚至跪着求她。”由于雇不到人,45岁的刘立峰如今不得不辞职在家看着妈妈,为了让妈妈分散注意力,调节情绪,他也使出了各种招法陪老人打发时间。“时间长了,我自己感觉都要抑郁了。”
燕利娟表示,因躯体症状引发抑郁症患者数量远远小于因社会、家庭、婚姻三种压力引发的抑郁症患者。根据他们医院近几年收治的抑郁症患者的情况,排在前三位的人群主要为公务员、白领等群体(职业压力);40岁左右处于“上有老、下有小”阶段的中年女性(家庭压力);处于婚姻疲劳期的中年男女(婚姻压力)。
在高强度的压力之下,“三高人群”如不能及时接受治疗,极易产生悲观厌世情绪。除此之外,面临中高考的学生、50岁左右的更年期女性、从领导职务退休后心理不适应的人群、空巢老人等抑郁情绪和心理问题也较为普遍,如个人不能及时调整减压,就可能进一步发展成抑郁症。
“现在抑郁症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赵会华带领的团队如今专门为一家“课后学生一对一辅导中心”进行心理疏导。他说,很多中小学生因家长逼着学习想不开就想自杀,甚至一些七八岁的孩子也会因抑郁症出现情绪低落,有的甚至不能上课。
“我们的父母对孩子只以学习成绩认英雄,除了学习,其他的什么都不让干,全部包办代替。孩子长大进入社会,遇到挫折就会承受不了,根本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李学松说,中国式的圈养教育让很多年轻人性格变得懦弱、不坚强,不会独立克服困难,也会造成精神抑郁。
当成情绪上的“感冒”
“事实上,焦虑和抑郁的人群已经相当于心脑血管疾病人群。”专家介绍,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轻度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孤独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病人就像感冒一样普遍。但人们并没有认识到抑郁症的害处,而是害怕受到世俗偏见的歧视,讳疾忌医。
燕利娟说,人们在有抑郁情绪的时候做出的决定往往是错误的、不理智的。“看着谁都不顺眼,做什么都不顺心。很多聪明的咨询者,在做出离婚或离职的决定前,会找心理医生看看是不是自己心理出了状况。我们解决的方式是先访谈,再检测,会给咨询者一些心理指导。”
“好多想离职的患者,心里的不安来源于自己的认知,其实工作单位和领导并没有否定他(她),这是工作压力造成的,也是自己的认知造成的。”燕利娟说。
专家指出,当一个人的工作效率比正常状态低很多,同时感到心情压抑、焦虑、兴趣丧失、精力不足、甚至是悲观失望,并且持续一周以上无法自身调节时,就应该及时找心理医生进行调节。“很多人到医院去检查身体各项功能器官是否出了问题,大多数是什么都检查不出来的,因为是心理或情绪出了问题,必须找专业医生。”燕利娟建议。
“如果这种抑郁情绪长时间得不到调节和关注,就会发展成为中度或重度抑郁症。”曹丽辉所在的康复医院内,很多像陈爱松一样的抑郁症患者,因为开始不被关注而导致病情恶化。
曹丽辉建议,从心理健康角度来讲,一个人在遇到压力时,应该尽量想办法释放自己的压力,比如找朋友聊聊天,实在觉得压力大,不妨找心理医生倾诉,做一些户外运动或者是做些体育活动。
“我们的社会应该建立心理干预和支撑体系。”燕利娟认为,国有大型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有必要给员工制造一些宽松的氛围,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有责任对员工进行心理疏导。
赵会华表示:“对孩子要从小加强传统人文教育,让他们以自信、平和、开放、自由的心态健康成长,有了良好的心态,长大后才能从容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记者 张颖)
- 漳州一男子患抑郁症 砍了妻子56刀致死2014/04/29
- 误撞孕妇被批评6岁娃闹自杀 家长应安抚与引导2014/04/25
- 南安一租房女子与丈夫争吵后 疑携幼女点火自杀2014/04/25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