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正文

节假日三种方案不受认可 专家:有空间增加2-6天假期

www.ijjnews.com   中国网  2013-11-29 09:32
  

节假日调整还需第四套方案

专家称中国经济有空间再增加2-6天假期

全国假日办昨日公布了三套法定节假日调休安排方案,并再次公开征求意见。三套方案的法定假日总天数并无不同,均是在原有基础上“内部调整”,差别可概括为“不调休”、“小调休”和“大调休”。对此,网友们普遍表示了不满,认为“换汤不换药”的调整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呼吁出台增加假日天数的第四套方案。

三种方案均不受认可

10月10日,全国假日办曾发布《关于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的调查问卷》向社会征集意见,网友意见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反对“挪假”式放假;二是总体休假日太少。昨日公布的三套备选放假方案中,在借调假日方式上予以了考虑,但让人失望的是法定节假日天数都没有任何变化,而此前网友呼吁的恢复“五一”黄金周等更未提及。

记者在相关的问卷调查上看到,截至昨日下午5时,已有超过10万张投票,50%以上选择保留国庆长假的C方案。网友“v5花花”说:“C方案获得最多支持并非因为最合理,而是因为另外两个更差。”业内人士认为,投票者的选择说明,多数人需要更长的假期,而且不是调休,而是增加法定假日。

为何咬定11天法定假日

尽管增加假日天数的呼声十分强烈,但此次的方案仍坚持不变,似乎与社会经济效益问题有直接关系。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汪丁丁此前曾撰文称,建议取消三天以上法定长假,普及弹性休假制度。原因是,每年长假损失大约折合2000亿元。汪丁丁认为,由于假前两三天和假后两三天的低效率,以及拥挤效应,所有这些效率损失,大约折合每年十个完整工作日。

实际上,在不少人眼中,假日的增加就意味着GDP衰减的观念一直存在。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不增加假日天数,显然是在延续过去惟GDP的政绩观。“假期增加一天,就意味着工厂需要停工一天,经济效益会受到影响,工业增速会降低,即使不停工,也要给员工多付相应的加班费,这对于企业和当地政府来说都是不愿看到的。”洪涛说,讨论是否能增加假日天数,是地方政府、企业与民众博弈的过程,在惟GDP论英雄的当下,地方政府与企业占据了上风,普通的劳动者没能等到假日天数的增加。

但不容忽视的是,长假制度也已成为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一大举措。以北京为例,今年“十一”黄金周在10月,有效地带动了北京旅游、餐饮、商品等消费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10.9%,创6个月新高。

洪涛告诉记者,增加假日天数并不一定会直接引发经济损失,假日经济反而会刺激消费,拉动地区经济水平的提升。“未来应逐步改变‘GDP指标是经济领域最高指挥棒’的思想,让经济能健康而富有活力地长足发展。”洪涛说。

有空间再增加2-6天假期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人口在过去几十年高速增长,大量适龄劳动力给经济发展创造了重要的人口红利。但随着我国进行经济转型,依赖大量劳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应该改变,假日改革也应随之启动。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林燕玲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德国是全世界假日最长的国家,但人民悠闲并未导致德国经济衰退,这源于其劳动生产率较高。洪涛也表示,未来我国应从依靠工业经济向发展民生经济转型,将过去高能耗、高投入的产业逐步转型成为服务业,这样的结果就是假日经济逐步向休闲消费经济全面升级,且有空间增加民众假日天数。

对此,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德谦认为,从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情况来看,增加2-6天的假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且如此不但可以恢复“五一”黄金周,还可增设元旦黄金周。他解释道,以增加两天假期为例,每年减少劳动日的0.8%,自然也会导致劳动成本(或称人工成本)的增加。以人工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9%来计算,则企业由此增加的工薪福利和培训等的人工成本,大约为总成本的0.07%-0.08%。如果考虑到产业和区域的不同,这次估算时可暂将其比例提高,姑且将人工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平均数提高到20%-25%。即使如此,由增加两天假日导致的总成本增加,也大约仅为0.16%-0.2%。而且这种算法并未计入 “工作效率提升”、“工作程序简化”等弥补办法。“这对于目前我国经济实力的承受力,乃至百姓对物价的承受力而言,还是能够接受的。”因此刘德谦建议,春节延长至5天并连起两个周末,春节假期就能达到9天,解决多数人最为关心的“春节假期不够”的问题;“五一”放假3天连上一个周末并调休两天,这样就可以恢复“五一”黄金周,以“最小代价”缓解“十一”的压力。

标签:节假日|黄金周
稿源: 中国网  编辑: 林丽娥林丽娥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