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化创意产业“一炮走红”
在刚刚结束的第六届厦门文博会上,晋江共有6家文化产业企业参展,签约4个项目,总金额达2.2亿元。近年来,晋江不少传统制造型企业开始转型,纷纷涉足文化创意产业,以突破发展困局,并取得不错的成效。
文博会上的“晋江创意”
文博会上,福建省晋江市恒盛玩具有限公司和一家香港公司(ThreeSixty Sourcing Limited)签订了金额为850万美元的出口项目。
“在这个出口项目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我们动漫的延伸品。”恒盛集团董事长助理王传锡告诉记者,在没有做动漫之前,恒盛更多的是做OEM单子,没有自主产权。如今,以动漫为延伸产品的ODM订单却是在逐年上涨。同时,恒盛动漫卡通人物形象的授权输出,已在南美、欧洲等不少国家拥有忠实的粉丝。
王传锡表示,“恒盛集团的一系列变化,主要得益于公司成功从传统制造业转型为现代文化创意产业。”
晋江万福木雕工艺有限公司也是此次文博会的受益者。该公司主要负责人黄东旭告诉记者,文博会一结束,就有三个泰国客人来厂里参观,洽谈具体的合作事项。“他们最为看重的还是我们多年沉淀下来对庙宇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的手工艺技术。”
近年来,晋企纷纷涉足文化创意产业,许多企业都往这个方向转型。
“我们希望借助自主开发的爵士兔动漫大片的传播力量,培养一种积极向上的儿童文化,并将这种文化营销力量渗透到恒盛集团其他几个产业链当中去。”在王传锡看来,以恒盛动漫产业为支撑点,融合恒盛在玩具、服装上面的制造优势,通过平台间的融合,产业链间的产品可以得到很好的延伸。
近年来,像恒盛集团利用动漫文化发展品牌的晋江企业不在少数。如好邻居与喜羊羊与灰太狼、奇峰食品与迪斯尼卡通人物,通过植入明星卡通人物而迅速实现品牌升级;虹猫蓝兔、猪猪侠等企业则直接以知名卡通人物来创品牌。当传统制造业融入文化基因,借用现代的营销手段,其品牌便可重新焕发活力,产品附加值也在无形中得到提升。
在晋江,不仅传统制造型企业利用文化创意提升品牌附加值,晋江传统工艺企业也借助这股春风,让“老树”长出“新芽”。
艺达木雕作为晋江木雕行业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之一,该公司把传统手工艺、现代艺术等新元素注入传统的木雕工艺中,延伸出了红木家具、实木门、工艺品、复古装饰装潢等系列产业链。目前,该公司是福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据艺达木雕副总经理郑少欣介绍,以艺达为品牌形象的家具专营店目前在泉州地区已有五家,下一步会考虑在厦门、台湾等地设点。
受访中,不少企业坦言,一件普通的产品,当被赋予文化和创意时,其产品附加值和市场议价能力便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在艺达木雕的展厅,记者看到了各式各样精雕细琢的家具产品,其售价从上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连一件小工艺品动不动也要大几千。对此郑少欣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一套成型的红木家具的售价,大致由几个方面组成,木材的种类、工艺、成品品质。“然而,我们与批量式的硬木家具品牌唯一不同的是,我们的家具有文化,有收藏价值。”
“在家具的核心图案上,我们仍沿用传统的手工雕刻工艺;在服务上面,我们可能更多地会结合风水文化、民俗文化对顾客所要购买的家具进行一些专业的指导。”在郑少欣看来,艺达的优势更多地来源于文化沉淀下的细节服务和专业的指导。
“从国际成功经验看,动漫作品只有通过衍生玩具和相关产品形象授权,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王传锡介绍,一个普通的动漫玩具可能在商场的售价大致就35元,可当这个玩具被赋予故事和内涵,立马在售价和销售上就明显不同。动漫、玩具、儿童服饰,其实是一个循环的产业链关系,三者之间是互相促进发展,是实现共赢的有效模式。
文化创意让产品更值钱
文创企业欲筑巢引凤
在受访中,不少企业反映,在企业的转型发展过程中,文化创意类的人才比较稀缺,是企业发展速度受限的一个主要因素。
郑少欣坦言,他原本经营着一家海鲜贸易公司,由于艺达缺人,没有办法只好自己过来帮忙。“相对于之前的那份工作,我对这份产业还是蛮看好的。接下去,我也会开始学木雕。”
像艺达这种以手工艺文化为核心的木雕企业,在未转型之前,主要关注点都放在手工技艺上,对于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比较忽视。上述人士坦言,“企业要突破式发展,市场运营及传统手工艺人才的储备和培养,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为了让这项工艺能够得以顺利传承下去,原本只在家族中传授的木雕手艺,目前则面向广大有兴趣的人开放。郑少欣还向记者透露,“艺达目前也在积极寻求与高校进行产业对接,希望为传统工艺注入新的创意和理念。”
专注儿童动漫的恒盛集团则通过在上海、北京等地设立动漫研究中心,以迅速建立恒盛在儿童动漫领域的话语权。同时,恒盛集团花费巨资,打造了集3D影院、员工休闲会所、露天咖啡厅等配套设施的恒盛文化大厦,目的就是为了恒盛动漫设计团队的组建和人才的引进服务。在王传锡看来,晋江在文创方面,从来就不缺乏实力和工艺,缺的就是氛围和人才。因此,企业在文创这条路上,筑巢引凤很关键。
采访中不少企业坦言,希望政府在关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同时,做好文化人才的培养和衔接,这样才能让文化产业在晋江产业中得到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记者_蔡明宣 王家煜 文图
- 产业必须以创新为内生动力2013/11/04
- 习近平:扶贫切记喊口号2013/11/04
- 小“鬼”当家 万圣节嗨翻天2013/11/01
- 洋下村举办施孟雄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2013/11/01
- 首家海洋产业金融中心落地石狮 3年30亿支持海洋产业2013/10/29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