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正文

利用微信兜售假冒奢侈品,打击为何这么难?

www.ijjnews.com   新华网  2013-10-28 11:41
  

新华网长春10月27日电题:利用微信兜售假冒奢侈品,打击为何这么难?

记者王猛

利用微信平台疯狂兜售假冒奢侈品成为近期一些不法商家的“时尚”。专家认为,由于微信具有高度的隐私性和“一对N”精准朋友圈子的服务特性,对微信监管难度很大。因此,需要采取实名制措施对其加强管理,同时多部门联合打击,以此来规范市场秩序。

假冒奢侈品“傍”上微信

近段时间,网民“Chagall”在自己的微信上发现,朋友圈里突然冒出好多人在叫卖各类“奢侈品”,全部都是国际一线品牌,而价格仅为其国内官方报价的1折-2折。

由腾讯控股有限公司推出的公共免费即时通讯平台微信,目前已经拥有超过5亿用户。由于微信交流具有高度的隐私性和“一对N”精准的朋友圈子服务特性,因此不少商家纷纷瞄准这一交流平台。

日前,一个名为“浪哥奢侈品直销店”网友主动将吉林长春市民孙奇加为微信好友。

在对方的微信相册中孙奇看到,千余款男女各类衣物、箱包、手表等商品,清一色是国际知名品牌,并明确标注为“高仿、原单”产品。

经过聊天,对方告知其所有商品“质量保你,跟真的一样”,于是孙奇选中一款手表,售价850元。

通过孙奇提供的聊天记录记者看到,对方表示:“店铺位于辽宁抚顺,而手表需要从香港或广州发货。”

随后,对方给孙奇发来一个账户名为“王蕾”的中国建设银行账号。

“当时我留了个心眼儿,询问其是否有淘宝或其他网店,打算通过第三方支付方式购买。”孙奇说,但对方明确表示只能通过银行转账汇款。

3天后,孙奇收到手表时发现,表的质量跟对方提供图片及描述情况完全不同,于是打算退货。

“对方明确表示不能退货,随后不再和我联系。”孙奇说,“此时我发现快递单上只留了一个电话号,并无其他地址信息,只能认倒霉了。”

藏身微信“躲避”打击

长春市消费者协会秘书长钟萍表示:“随着国内淘宝等网站对假冒奢侈品打击力度的加大,一些不法商贩将生意转移到微信朋友圈上。”

在网友“若相惜”的微信朋友圈相册中记者看到,从今年9月起,几乎每天都上传几款奢侈品照片,目前已经有数百种。

“若相惜”告诉记者:“我销售的所有商品均为实物拍摄,保证商场专柜品质,并配备专柜相同包装,同时提供香港免税店发票及银联签购单。”

随后记者向其询问一款国内商场标价五千余元的知名品牌男鞋,对方表示“本店刚刚开张,特价仅为750元,并支持到专柜对比验货。”

据悉,目前微信朋友圈中所售商品价格普遍仅为国内商场正品价格的1折-2折,一些正品店售价百万元以上的名表,微信上面售价甚至不到正品价格的0.01折。

国内奢侈品专家欧阳坤表示,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所谓的“专柜品质、支持验货”的“奢侈品”,几乎都是仿冒产品。

而国内奢侈品代理商刘海波表示,尽管由于关税等原因,我国境内外奢侈品价格差较大,但境外代购奢侈品价格通常不应低于国内专柜价格的6折。“因此,对于价格过低的所谓奢侈品来说,其真实性值得怀疑。”

疯狂“假名牌”,打击这么难?

据悉,此前,重庆、安徽等地警方先后摧毁利用微信售假贩假窝点。

假冒奢侈品销售商戴锡庆告诉记者,对于那些收入不高、追求时尚又爱慕虚荣的年轻人来说,假冒奢侈品很有市场。“随着国内仿制工艺的进步,这些高仿品越来越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有些假冒商品连业内专家都难以分辨。”他说。

对此,钟萍表示,生产、销售仿冒产品行为会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引发市场混乱属违法行为。“在生产领域,应当由技术监督部门进行查处;在流通领域,应当由工商部门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查处。”她说。

“微信朋友圈中出现的经营行为几乎都属个人经营,没有正规经营资质,商品无法享受质保和相应保护。”钟萍说,“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加大查处力度,不给假冒商品生产、销售提供生存空间。同时,消费者应当提高保护知识产权意识,尽量不给假冒商品提供市场。”

目前,微信好友一般是通过微信号、手机号、QQ号,或者扫描二维码添加,定向性很强,私人营销账号一般很难被人查找到。

欧阳坤表示,由于微信的特殊性,对其进行监管存在很大难度。有关部门应对微信实行实名制,同时多部门联动对微信售假行为进行打击。

对此,腾讯公司认为,目前微信主要采取机器过滤、内置安全机制和用户举报等相结合方式保障信息的合法性,同时,根据不同情况给予用户相应的安全提醒,杜绝非法信息传播。

腾讯公司表示,今后一旦发现某些账号存在违规行为,腾讯将视行为情节不同,给予不同程度的处理,严重时,将立即停用甚至封禁该账号。

标签:奢侈品|朋友圈|假冒商品|市场秩序|知名品牌
稿源: 新华网  编辑: 李华燕李华燕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