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山父子三人齐上阵 花5年创作130米绘画长卷
130米的路程,也许2分钟就可以到达终点;130米的高山,也许徒步10分钟就可以到达山顶;而长达130米的绘画长卷,却是晋江罗山街道柯厝社区陈元榜父子三人花了五年时间,耗资30万元左右精心创作的。
近日,记者来到陈元榜家中,看到了这幅长达130米的绘画长卷———《中国通史》,目前已经创作到“三国时期”。
五年时间
潜心创作《中国通史》
陈元榜老人今年已经73岁了,曾就读于厦门鼓浪屿工艺美术学校。绘画是他追求了一辈子的事业,倾注了他所有的精力。受父亲的艺术熏陶,陈少卿、陈少林两兄弟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画画。
1997年,28岁的陈少卿赴北京参加绘画比赛后,受一个朋友的启发,便萌发了要画一幅以古代历史为题材的绘画长卷这一想法。和弟弟、父亲一商量,大家一拍即合,说干就干。
于是,他们决定创作一幅从原始社会人类起源开始,到民国时期为止,以展现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为主题的绘画长卷。1997年到2000年,陈少卿和陈少林在北京开始了筹备工作和历史人物的绘画,同时还经营着一家画室。2000年回晋江后,父亲陈元榜也“义不容辞”地加入其中。父亲擅长山水画,兄弟俩擅长人物画,父子三人取长补短,合理分配,创作组合成一幅幅浩瀚的历史画卷,来演绎《中国通史》。
由于耗资巨大,几乎把陈元榜一家的财力都给掏空了。在生活的重压下,2002年,他们不得不停止创作,开始经营一家广告公司,让生活回到了正常的轨道。而《中国通史》的最后一笔,也就暂时落在了“三国时期”。
前期筹备
为“真实”四处奔走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要把这漫长的历史过程演绎得真实又生动,他们绞尽脑汁想了各种办法去搜集资料,选择合适的题材,以历史史料记载的真实故事为主,力求接近历史本身。
虽然兄弟俩在北京还经营着画室,不过他们“身在曹营心在汉”,几乎把时间和精力都耗在了这幅作品上。他们开始没日没夜地泡在北京的大小博物馆里,认真阅读每个朝代的历史和重要人物的故事,钻研名人画像,一有灵感就开始创作。“那个时候,我们常常连晚上做梦都在想哪里画得不好,哪里应该改进。”
为了真实再现历史事件的场景,兄弟俩还特意长途跋涉,去内蒙古大草原体验生活,到山西、河北等城市看山山水水,观察少数民族的服饰,在各地逗留写生,为创作《中国通史》作前期准备。
“记得在内蒙古草原的那12天里,我们遇上了据说是50年一遇的恶劣天气,刮风下雨又下雪,气温达到-20℃。”就算条件再艰苦,兄弟俩依然没有放弃。
观赏长卷
如浏览中国古代史
在陈元榜家中,十卷画卷整齐地放在他的床边。他想摊开第一卷给记者看,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场地完全展开,只能展开一部分。画卷从“原始人群”开始,然后是“劳动创造了人”、“母系氏族社会的形成”、“人工取火”等等,就是这样一幅又一幅生动的构思和创作,如今已经创作到了“三国时期”。
陈少卿介绍,整幅长卷从中国的原始社会开始,经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确定了620个左右的历史故事为创作题材。这些历史事件包罗万象,选取标准是看其对社会历史是否有推动或逆转作用,内容涉及军事、文化、政治、医学、农业、手工业、民族关系等等,而人物则包括诸子百家、诗人、科学家等。
一幅长卷看下来,就如浏览了一遍中国的古代史。书画结合,读来既觉波澜壮阔,又深感策划者的匠心独具。当你从它的一端漫步到另一端,就能将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尽收眼底。陈元榜说,他希望《中国通史》能够成为现在年轻人和外国人了解中国历史的一把“钥匙”。
完成作品
是三人最大的心愿
自从2002年暂时停下创作《中国通史》的脚步之后,父子三人虽然从“古代”回到了“现代”,把大部分时间转移到了事业上,不过,他们对画卷的继续创作还念念不忘。
父子三人透露,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早日把剩下的创作完成,然后把作品带到北京、福州、泉州进行展览,要是能在晋江建个能容下这幅长卷的美术馆,供所有晋江人和外来游客观赏就更好了。
虽然父子三人“不务正业”,把大把时间和金钱都投入到《中国通史》的创作当中,但是他们家人表示理解,为了支持他们的梦想,多年来日子过得很清苦。现在,两兄弟把广告公司也经营得有声有色,这也为今后的创作提供了物质基础。
陈少卿说,为了养家糊口,努力打拼事业,创作的事情只能暂时搁浅。不过,他打算过些年广告公司有了得力的助手替他们打理,父子三人将抽出时间继续把剩下的部分创作完成,以实现他们的梦想。 《中国通史》完整版究竟什么时候能够与大家见面,陈氏父子三人的梦想能否顺利实现,让我们共同拭目以待吧!(记者_沈茜 李杰 秦越 文图)
- 泉籍画家作品随神十遨游太空 义拍画作款建希望学校2013/07/25
- 晋江现代民间绘画创作培训班 促乡土文化进校园2013/07/17
- 晋江现代民间绘画培训班开班了2013/07/10
- 经济大潮下的艺术浪花 晋江现代民间绘画传承的背后2013/05/07
- 福建首个民间绘画创作基地落户晋江2013/04/08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