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岛内人口密度高于香港新加坡 湖里常住人口最多
厦门日报讯(记者 刘艳)记者昨日从市统计局了解到,2012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已完成了数据处理等工作,2012年厦门常住人口一些主要数据已经揭晓。截至2012年底,厦门常住人口达367万。记者对比往年数据发现,厦门人口密度再创新高,达每平方公里2333人。
厦门常住人口一年增长6万人
2011年底,厦门常住人口361万。2012人口抽样调查的标准时点为当年11月1日,从最新数字来看,2012年厦门人口增长6万人,增长1.6%,到2012年底,厦门常住人口达367万。厦大人口研究所副教授、经济学博士陈茗分析说,厦门人口发展保持上一年的趋势,人口增长率跟过去相比,不是很高,但还是正常的,是理想的,“既在增长,同时不至于太快”。他认为,人口增长的减缓,与经济的减缓,产业结构的提升紧密相关。
岛内人口占“半壁江山”。从六个区的人口数字来看,湖里区人口最多,达97.1万,思明区排第二,为95.9万,思明区、湖里区的人口总数达到了193万,占全市总人口的52%。集美区人口60.7万,同安区51.4万,翔安区31.4万,常住人口数量最少的海沧区为30.5万。
岛内人口密度比香港新加坡还高
人口密度是人口统计的一个主要指标,是指某一时点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是反映人口分布的重要指标,通常以每平方公里居住的常住人口数来表示。记者计算发现,按厦门总面积1573.16平方公里来计算,厦门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2333人,与2011年相比,多了42人。
岛内的人口密度令人吃惊,每平方公里超1万人,达13537人。其中,思明区面积为75.31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12734人;湖里区面积为65.78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达14761人。
岛外人口密度同样有所增长,每平方公里达1228人,岛内外人口密度比高达11∶1 。岛外四个区的人口密度分别为:集美区每平方公里2372人,海沧区每平方公里1790人,同安区每平方公里791人,翔安区每平方公里881人。
“岛内人口密度比较高,比香港、新加坡的人口密度还要高,香港、新加坡大约是每平方公里6000多人”,陈茗称,但如果把厦门全市的人口密度跟香港来比,还是可以接受的水平。
人口死亡率比发达国家还低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厦门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3.5‰,人口死亡率为3.1‰,自然增长率为10.4‰。与近年相比,人口自然增长率算是比较高的。
从人口死亡率来看,我市的人口死亡率远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甚至比发达国家水平都要低。记者了解到,发达国家的人口死亡率一般为6‰,后来由于人口老年化日益突显,上升至8‰。据了解,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一个地区医疗水平及居民健康水平的高低。
城镇化率比上海低0.4%
2012年,厦门户籍人口达61.62万户190.92万人。全市城镇化率达88.6%,其中,思明区、湖里区都达100%,海沧区为90.6%,集美区为85.7%,同安区为67.9%,翔安区为56.1%。
“厦门城市化水平在缓慢增加,上一年的城镇化率大约为87%”,陈茗告诉记者,目前厦门的城镇化率已经接近上海,上海城镇化率为89%,发达国家的水平在80%以上。
【同步】
厦门人口男少女多
专家称,这在全国比较少见
厦门日报讯(记者 刘艳)在厦门190.92万的户籍人口中,出现了男少女多的现象。
截至2012年底,厦门户籍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分别为95.05万人、95.87万人,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少了8200人,性别比为99.1(女性为100)。而2010年、2011年厦门性别比分别为100.18、99.5。从这个数字来看,厦门女性人口有增多的趋势。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女性偏多在全国是比较少见的”, 厦大人口研究所副教授、经济学博士陈茗分析,一般来说,性别比在103—105(女性为100)为正常水平。厦门女性偏多,无外乎两种因素,自然增加和社会增加。如果是婴幼儿、新生儿的女性比较多,那就是自然增加,说明作为经济发达的地区,厦门人不会“重男轻女”;如果是劳动力女性(15-49岁)占比多的话,就属社会增加,说明厦门产业结构、经济社会更适合女性。他同时称,如果是后者的话,意味着厦门“剩女”多。
【链接】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人口统计的一个主要指标,是指某一时点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是反映人口分布的重要指标,通常以每平方公里居住的常住人口数来表示。
常住人口
常住人口为国际上人口普查时常用的统计口径之一。我市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厦门市拥有厦门户籍的人口及居住在厦门市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含半年)的外地户籍人口,不含厦门户籍但离开厦门市半年以上的人口。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