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正文

“驴友”登山挖出不明生物 疑似“太岁”

www.ijjnews.com   泉州网  2011-04-07 08:46
  

 

“太岁”富有弹性,里面是雪白的肉状体

 

疑似“太岁”,厦大专家称存在细胞结构,确定为生物体

 

    有句俗话形容人胆大妄为叫“太岁头上动土”,今年春节期间,厦门“驴友”小邱在厦门海沧雷公山游玩时,竟然发现了一不明生物,疑似“太岁”,于是小邱就动了土,将它“请”回家。

 

    “它白如白雪,外表富有弹性,放在水里一个月多,竟然长了一倍大”。小邱说,这种生物与网络流传的“太岁”,有很大相似。昨日,记者从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得到确认,该不明物体存在细胞结构,确定为生物体。

 

    春节登山发现“太岁”

 

    今年正月初八,小邱一人到了海沧的雷公山爬山游玩,在半山腰处,发现一处挖开的坡面上有几块雪白的物体。小邱十分好奇,伸手试探了几下,发现这个物体很有弹性,而且没有异味。小邱是名“驴友”,平常喜欢出外旅游,几年前,他在湖南旅行时有幸看过“太岁”,于是怀疑这个不明物体也许就是“太岁”。

 

    小邱赶紧回到家中,拿了几个大袋子,将这个“太岁”“请”回了家。

 

    泡水一个月长大一倍

 

    小邱说,他将“太岁”全部搬回去,总共挖了三大块和几个小块,最大的有15斤左右,最小的就只有几两重。他将一个大的放在家里的塑料桶中,结果过了几天,惊奇地发现塑料桶有氨气的味道。小邱说,蛋白质变质会有氨气产生,因此他怀疑这个物体含有蛋白质,这也增加了他认为该物体是“太岁”的信心。

 

    小邱后来看到网上介绍,“太岁”可以养在土里或者水里,他就拿家里的脸盆养“太岁”,两个大块“太岁”就养在土里。

 

    一个多月过后,小邱发现养在脸盆里的“太岁”竟然长大了一倍。而养在土中的太岁也长了不少。他觉得这个物体太神奇了。

 

    专家确认其为生物体

 

    小邱对于该不明物体是“太岁”越来越有信心,也担心别人打他的宝贝主意,于是在昨天将两大块“太岁”转移到山上,并与记者联系,希望通过媒体弄清这个不明物体的真面目。

 

    随后记者将该不明物体送到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据该院的黄耀坚教授介绍,经过将该物体切片在显微镜里观察,发现存在细胞结构,可以确定该物体为生物体,是由原生质结合成的原生质团,估计为一种黏菌,但是厦大目前还没有人对黏菌有过相关的研究,还不能确定到底该生物体是否为人们所说的“太岁”。

 

    另据了解,目前科学界对“太岁”的研究还不是很明朗,有人说“太岁”是非植物、非动物、非菌类的第四种生物,甚至有人认为“太岁”介于植物和动物之间,可以动,不过科学上还没有确切的答案。目前全国各地都陆续有“太岁”发现,早在2009年,福州长乐一男子在沙滩上发现了不明物体,也怀疑是“太岁”,厦门是第二例发现疑似“太岁”的生物。

 

    ■相关链接

 

    “太岁”是什么?

 

    据《山海经》、《本草纲目》等记载,“太岁”作为一种具体的生物的确是存在的。在中医药上被称为“肉芫”、“视肉”、“土肉”、“聚肉”、“封”、“肉灵芝”等。

 

    在中国神话史书《山海经》中,就有对“肉芫”的记载:“聚肉有眼而无胃,与彼马勒颇相仿佛,奇在不尽,食人薄味。”晋代著名学者郭璞在注释《山海经》时,对“视肉”做的解释是:“聚肉形,如牛肝,有两目。食之无尽,寻复更生如故。”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肉芫”收入“菜”部“芫”类,称其为“本经上品”,并将“芫”分为五类,其中对“肉芫”是这样描述的:“肉芫状如肉,附于大石,头尾俱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泽漆,黄者如紫金。”还列举了几个以“芫”为主的药方,说明“芫”类对一些疑难病症有特殊疗效。(早报记者 康金龙)

 

[编辑:MQ]

标签:太岁|活灵芝
稿源: 泉州网  编辑: 管理员管理员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