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城市总体规划最新修编成果出炉
历时近六年
泉州城市总体规划最新修编成果出炉
市政府昨邀请专家进行成果技术鉴定
核心提示
面对城市的发展机遇和态势,我市于2003年11月开始组织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经过近6年的努力,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编制单位最终提交了规划成果。昨天,市政府召开成果技术鉴定会,邀请有关部门和专家对成果进行鉴定。 □本报记者 王朝晖 文/图
五个环境区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在《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将泉州市域划分为五个历史文化环境区。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包括:保护泉州清源山、紫帽山、桃花山、大坪山、晋江、洛阳江、宝盖山、蓬莱山等与泉州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自然山川。保护泉州古城格局与整体风貌及历史街区、古镇、古村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点、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民居和近代建筑。保护反映了泉州居民的社会生产、生活习俗、生活情趣、文化艺术、礼仪风俗等。
五个历史文化环境区如下:泉州古城历史文化环境区;六胜塔—安平桥沿海历史文化环境区;崇武—泉州沿海历史文化环境区;安溪历史文化环境区;永春—德化历史文化环境区。
总体规划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是——
2015:GDP达到5700亿元
据悉,总体规划的期限为2008年-2030年;近期为2008年—2015年,中期为2016年—2020年,远期为2021年—2030年;远景为2030年以后。
规划区范围:包括泉州市辖区、晋江市域、石狮市域、惠安县域以及南安市的12个乡镇和街道(溪美、柳城、美林、省新、洪濑、洪梅、康美、丰州、霞美、官桥、水头、石井),总面积约2980平方公里。
总体发展目标: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培育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创业中心、文化中心、旅游名城和宜居城市。
总体发展战略:发挥泉州在对台交流中的“五缘”优势,以差异化发展为战略核心,突出产业的龙头作用、港口的支持作用、城市的载体作用和文化的纽带作用,以“多轮驱动”全面提升泉州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支撑带动作用。
经济发展目标:预计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700亿元,保持12%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0亿元,保持12%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3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000亿元,保持8%的增长速度。
城市性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
城市职能:一、承接台湾产业转移,整合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台商投资区。二、构建对台交往平台和区域通道,建设全国性的专业会展中心和专业技术服务、研发中心,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和商贸、文化、旅游服务中心。
预测到2030年,泉州中心城区常住城镇人口规模约为28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为138.4万人,流动人口约141.6万人;泉州中心城区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约为99.7平方米,建设用地规模约为279平方公里。
市域城镇结构将形成“一湾两翼多支点”
环泉州湾的泉州中心城区、晋江中心城区和石狮中心城区将整合为未来的市域中心城市
强化中心城市
规划提出,在市域生态保护上,要构建“三纵三横”的市域生态格局。“三纵”即山地生态、城市生态、海洋生态。山地生态重点保护自然山体、河流和水库,城市生态突出控制生态斑块与通廊,海洋生态强调湾区和岸线的保育。“三横”即在城市组团间由河流、山体、海湾等形成山—海联系的生态绿楔,包括市域南部的小盈岭生态绿带,市域中部的晋江—西溪生态绿带,市域北部的文笔山—清源山—东溪生态绿带。
城市发展的战略是:强化中心城市,构建都市区,完善基础设施,统筹协调发展。城镇化的总体策略是: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资源环境保护为前提,充分利用市场对经济要素的配置作用,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高泉州的综合实力和对外竞争力,实现健康城镇化。
形成四层市域城镇等级结构
规划提出要构建“一湾、两翼、多支点”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一湾”即环泉州湾核心区(主要包括泉州中心城区、晋江中心城区和石狮中心城区);“两翼”即北翼湄洲湾南岸地区(主要包括泉港和惠安),南翼环围头湾地区(主要包括安海水头组合);“多支点”是指南安、安溪、永春、德化等。
要形成“市域中心城市—二级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建制镇”的市域城镇等级结构。中心城市即环湾核心区,为市域中心城市,重点整合环泉州湾的泉州中心城区、晋江中心城区和石狮中心城区。二级中心城市有7个,分别是:南安、惠安、泉港、安溪、永春、德化、安海水头(组合)。中心镇有17个,分别是:安溪的湖头镇、蓬莱镇和长坑镇,永春的蓬壶镇、坑仔口镇和湖洋镇,德化的上涌镇和水口镇,南安的诗山镇、仑苍镇、梅山镇、官桥镇和洪濑镇,晋江的金井镇和深沪镇,石狮的永宁镇,惠安的东岭镇。其他建制镇为一般镇,包含沿海地区呈现连绵发展格局的城镇地区和内陆地区传统意义上的一般镇。
优南强北 谋求均衡发展
泉州东北部将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空间
在《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规划区协调发展规划提出,在规划区内要形成“一湾两翼三带”的空间布局结构。
通厦联湄 融入区域
在空间发展战略上,建设区域强中心,促进城市更大程度融入区域:
强化通道:通厦联湄,疏通区域通道,促进城市更大程度融入区域,形成良好的竞争与合作态势。联系厦门,作为泉州对接国际的重要途径;联系莆田,推动湄洲湾在东南沿海的崛起。
构建核心:整合泉州湾,建设区域强中心。提升泉州湾核心区的区域地位,构建面向区域、高水准的城市服务平台,落实“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
优化分区:优南强北,谋求均衡发展。促进泉州东北部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空间,逐步形成南北分工的产业格局,并分区采取不同的政策引导。
控制滨海:着眼未来,预留战略性土地资源,有效控制目前泉州沿海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联合培育面向区域的服务大平台
在规划区内要形成“一湾两翼三带”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湾:整合强化的核心。以泉州、晋江和石狮三大中心城区为主体,发展定位为城市职能培育的主要地区,提升区域地位的战略核心。依托环泉州湾的区位和环境优势,发挥泉州、晋江和石狮的发展基础和特色,联合培育面向区域的服务大平台。
两翼:面向区域的支点。
北翼:环湄洲湾南岸地区的构成主体为惠安和泉港;形成区域性石化产业、原料产业基地。作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极和未来对接湄洲湾的战略前沿地区。
南翼:环围头湾地区的构成主体以安海、水头为中心,整合石井和晋江南部等周边城镇,是泉州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构筑泉厦、泉台合作平台的战略前沿地区。
三带:支撑带动的纽带。
战略提升带:依托轨道、高速公路、快速路等,连接主要集中建设的组团,作为培育区域服务职能的空间载体。
战略预留带:形成居住、旅游功能发展带,同时作为城市远景拓展的主要空间。
战略辐射带:利用泉三高速公路和其他快速路等,形成面向内陆山区的辐射带动发展带。未来进一步发挥对西部山区,乃至内陆省、市、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发展三大次区域
在功能组团布局上,构建环泉州湾组合城区,发展南部、北部、西部次区域:
●构建一个组合型中心区:
环泉州湾组合城区:其战略重点是利用转型契机,建设泉州湾高端职能环;空间模式为圈层拓展,轴向辐射。通过横向联系的圈层式服务设施布局,进一步强化公共职能的整合与集聚;通过纵向的拓展轴线组织,发挥中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市一体化发展格局的形成。
●发展三大门户型次区域:
南部门户-安海水头组合:是环围头湾地区的增长极核和区域门户,向南对接和联系厦门、珠三角,并为将来对接台湾预留充分的战略用地。
北部门户-惠安和泉港:是环湄洲湾南岸地区的增长极核,形成生活生产一体化的城市组团,向北对接联系莆田、福州乃至长三角地区。
西部门户-南安城区:成为向西辐射和带动内陆地区的重要门户。
东进 南下 北优 西控
未来城市用地主要向东向南发展
《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提出,泉州中心城区要形成“一湾四区多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
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划分了禁止建设区域、限制建设区域、适宜建设区域和已建区。其用地发展方向为:“东进、南下、北优、西控”,城市用地主要向东、向南发展,优化北部功能,适度向西发展。
空间布局结构:
“一湾四区多组团”
中心城区以“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布局模式,形成“一湾四区、多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湾:在环泉州湾地区精心打造面向区域的高端服务职能中心,重点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国际商务、技术研发、信息咨询、文化创意、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区域性服务中心。主体是环湾的五大区域性功能中心(东海行政中心、洛秀科技创新中心、仙石企业决策中心、西滨生产服务中心、蚶江商贸会展中心)和市域商业中心。
四区:以晋江、洛阳江为自然分割,形成中心片区、江南片区、东部片区和南部片区四大功能区。
多组团:中心片区(含中心组团、东海组团、城东双阳组团、北峰丰州组团);江南片区(含江南池店组团);东部片区(含洛秀张坂组团);南部片区(含仙石西滨组团、蚶江祥芝组团);外围还有河市马甲、黄塘、崇武山霞、磁灶等组团。
规划至2030年,中心城区居住用地达到94.86平方公里,占城市规划建设总用地的33.98%,人均居住用地33.88平方米。
工业用地原则上退出环湾核心功能区
工业用地原则上退出中心组团、仙石西滨、东海和白沙等环湾核心功能区,向外围工业园区集中。规划重点构筑四大工业片区(洛秀工业园区、清氵蒙工业园区、江南工业园区、石湖工业园区)和四个特色工业园区(洛江经济开发区、黄塘台商创业基地、崇武山霞石雕工业园区、磁灶陶瓷工业园区)。
规划提出,中心城区要构筑以“一带七廊,五核多园”为主体,以外围绿化生态背景为补充的绿地系统。一带即滨海防护生态林带。七廊即沿晋江、洛阳江、九十九溪、西滨至灵秀山、祥芝至宝盖山、文笔山、崇武西部等形成七条重要的绿化生态廊道。五核即清源山风景名胜区、桃花山森林公园、紫帽山风景名胜区、文笔山风景区和百崎湖风景区构成中心城区最主要的五个生态绿核。多园即西湖公园、东湖公园、刺桐公园等城市公园。
[责任编辑:zxs]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