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第二届端午旅游文化节
晋江新闻网讯 那小小人儿扮演的火鼎公婆,摇着扭着走过来了,逗着路边大人抱在怀里的小娃娃,一旁的老人们都禁不住哈哈大笑;八抬大轿里的新娘子故意半掀开帘子,吸引来摄影者的一堆“长枪大炮”,一旁的“媒婆”夸张的动作也让众人乐开了怀;时隔25年后,“攻炮城”重新出现在安海……
昨日,晋江市(安海)第二届端午民俗旅游文化节在安海举行。省政协原副主席蔡载经,省旅游局副局长李毅强,省文化厅党组成员、文物局局长郑国珍等,以及晋江市领导尤猛军、张永宁、罗云、庄铭理、王庆芬等参加了开幕式。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示范点授牌仪式也在开幕式上举行。
尽管天气不算晴朗,但昨日的活动现场人气却相当旺。从厦门回到安海过端午的王小姐,从踩街到抓鸭、包粽子比赛、火炬传递、攻炮城,场场不落下,最终心满意足地说:“今年的端午比过年还热闹!”
□现场
14岁女孩挑战“水上抓鸭”
昨日下午1时许,在安海冬泳训练基地举行的“水上抓鸭”民俗活动还没正式开始,活动现场就已被蜂拥而来的市民围了个水泄不通。时过一年,如今,“水上抓鸭”在市民中已有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不仅慕名来的观众多,报名的选手也达到了40人。活动的承办方今年特地准备了50只鸭子,比去年多出10只。
活动一开始,随着选手们摇摇晃晃走上横在水面上的竹竿,围观市民的笑声此起彼伏。“太有意思了,感觉就像在看‘花样跳水’一样,每一位选手不管有没有碰到鸭笼,入水的姿势却是各式各样,十分好玩。”特地从石狮赶来看“水上抓鸭”的蔡小姐可乐坏了。
就在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围观的市民们突然兴奋起来,一边鼓掌,一边喊着:“加油!冲啊!”原来,此时,在众多抓鸭的选手中竟出现了一位女选手。只见她站在晃动的竹竿上,虽然后面有选手帮忙,但她还是停留了好几分钟,不敢往前挪步。终于,她独自往前走了两步,却身子往右一斜,落入水中。
落水后,这位女选手并不泄气。她重新回到队伍里,再一次挑战。未料,晃晃悠悠走了几步后,还是掉入水中。
“看到别人走好像很简单,觉得自己应该也可以。”这位女选手叫张晓芬,才14岁,是安海中学初一的学生,也是安海冬泳协会的会员,学游泳已经有3年多。她说:“去年端午节没有放假,因此没有来参加活动。今年端午节放假。虽然挑战失败,但还是很开心。”
□特写
“来,妈妈帮你把粽子扎紧”
昨日在安海文化中心广场举行的“亲情联欢,爱在端午”包粽比赛,成为许多家庭的亲子活动。共有36个家庭参加了比赛,大都是父母亲带着自己的孩子参赛。
下午4点比赛开始,6号家庭施世杰偕自己的妻女施桂英、施语馨站在预赛的第一组中。比赛开始后,施世杰顺利扎好一个又一个粽子,这边妻子施桂英也很快跟上。而此时,他们的女儿施语馨依然拿着两片粽叶,左右摆不平,不知该如何是好。
“没关系,慢慢来。”施桂英一边忙,一边安慰女儿。在妈妈的鼓励下,施语馨手中的粽叶终于包成了粽子的形状。“来,妈妈帮你把粽子扎紧。”施桂英见状停下自己的活,拿起绳子帮女儿将粽子扎紧。
比赛结束后,施世杰一家共包了2.4公斤的粽子。虽然没有进入决赛,但捧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一家人还是很开心。“之所以报名参加活动,主要是想让孩子体会劳动是快乐的,也希望我们的民俗活动能代代相传。”施桂英说。
而以预赛第一名闯入决赛、最后拿到“二等奖”的洪春婷家庭,同样是为了孩子报名参加活动。洪春婷说:“参加活动主要是带着孩子感受节日的气氛,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
□名家点评
打造端午品牌是为了更好地传承
晋江市(安海)第二届端午民俗旅游文化节,人气比上届暴涨。对此,安海老学者曾平晖先生说,端午节营造的就是一个温馨的过节气氛,让群众同乐。
曾平晖介绍,鲜少人真正了解,我们闽南地区的端午节实际上是中原汉民族和闽越文化这两种非常典型的不同文化的融合。端午节民俗活动中,比较主要的有几项,龙王出巡和采莲尤为重要。前者来自中原文化,后者来自闽越传统,代表祛邪。
端午民俗旅游文化节,可以树立起一个品牌,让端午的民俗得到更好的传承。曾平晖老先生说,在无形中,端午节起的是传承作用,包括优秀的民族性格、健康环保、爱国主义和全民乐观共欢。比如,采莲谐趣让人乐观,煮雄黄酒祛湿驱蚊,这其实是干净环保的传承。
□代代看端午
许书铨(1940年):印象中的端午节很是热闹,粽子是肯定要吃的。
许有朋(1952年):端午时节,安海的抓鸭最热闹了,以前就在安平桥的中亭处抓,过节图的就是个气氛。
吴冰瑜(1977年):记得小时候的端午节,很高兴,有新衣服穿,还有赛龙舟比赛。家里的大人总会拿雄黄酒擦在我们孩子的耳边,说是“驱邪”,家门前,还插艾叶,同样代表着“驱邪”。
黄明华(1982年):小时候的端午节,妈妈总是会包粽子和煎蚵仔煎,我们总是听爷爷讲吃粽子的来源,听了好几年都听不腻,我还知道蚵仔煎的来由是女娲补天。这些故事让小时候的我,深深地迷上了那些神话故事,不过我都是只会吃,不会做。
■本报记者 许柳莎 董瑞婷 陈巧玲 文/图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